子厚论先友,文章忆稚年。
一时陪俊杰,四纪奉周旋。
兰玉高门盛,松筠晚岁坚。
风流今已矣,感旧独潸然。
苏颂(一○二○~一一○一),字子容,本泉州同安(今属福建)人,以父绅葬润州丹阳(今属江苏)而徙居,遂占籍丹阳。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清王捷南《福建通志稿·苏颂传》)。皇祐五年(一○五三),召试馆阁校勘,同知太常礼院。嘉祐四年(一○五九),迁集贤校理,充编定馆阁书籍官。六年,出知颍州。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三司度支判官。四年,出爲淮南转运使。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擢知制诰。二年,因奏事不当免。四年,出知婺州,移亳州。七年,授秘书监、知银臺司,未几,出知应天府、杭州。元丰元年(一○七八),权知开封府,坐治狱事贬知濠州,改沧州。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诏判吏部,寻充实录馆修撰兼侍读。四年,迁翰林学士承旨。五年,除右光禄大夫、守尚书左丞。七年,拜左光禄大夫、守尚书右僕射兼中书侍郎。八年,罢爲观文殿大学士、集禧观使。復知扬州。绍圣四年(一○九七),以太子少师致仕。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卒,年八十二。有《苏魏公文集》七十二卷(其中诗十四卷),由其子于宋高宗绍兴九年(一一三九)编成,流传至今。事见本集卷五《感事述怀诗》自注、《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三○宋曾肇撰《苏丞相颂墓志铭》。《宋史》卷三四○有传。 苏颂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苏魏公文集》爲底本,校以丁丙八千卷楼本(简称丁本,藏南京图书馆)、清道光间孙苏廷玉刻本(简称道光本)、北京图书馆藏清钞本(简称钞本)等。丁本较底本多四首诗,依原次编入集中。底本卷二八中的乐章、春帖子、口号及新辑集外诗一首,编爲第十五卷。
《太子太保致仕李公挽辞二首》是苏颂的作品。这首诗描述了李公辞去太子太保职位的场景,表达了苏颂对李公的敬重和怀旧之情。
诗意:
这首诗以苏颂的视角,通过描绘李公辞官的情景,表达了对李公的赞美和敬仰之情。诗中回忆了与李公相交的岁月,表达了对李公的感激和怀旧之情。诗人通过描绘李公的品质和才华,以及他在政治上的辅佐和忠诚,表达了对李公的敬佩和赞美之情。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而优美的语言,抒发了苏颂对李公的赞美和怀旧之情。诗人通过对李公的描述,展现了他的高尚品德和杰出才华。描绘了李公在政治上的功绩和在交往中的高风亮节,以及他晚年依然坚守初心的形象。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流畅,通过对李公的赞美和怀念,表达了对友情和岁月的感慨和珍惜。
这首诗也展现了宋代士人对友情和情谊的重视。诗人通过对李公的赞美,彰显了友谊的珍贵和难得。诗中的感慨和怀旧,使人感受到岁月的流转和人事的更迭,以及对曾经的美好时光的留恋之情。
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凝练地表达了对李公的敬佩和怀念之情。通过对李公的描绘,展示了他的高尚品德和杰出才华,以及对友情和岁月的感慨。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苏颂的才情,也反映了宋代士人对友情和情感的重视,具有一定的艺术和历史价值。
吴越归旗纛,风云助鼓鼙。锦蒙山树遍,弩射海潮低。龙凤城葱郁,牛羊墓惨恓。古祠存故里,秋草庑东西。
辟世忘时势,茅庐傍小溪。灌畦晴抱瓮,接树湿封泥。乳鹿依花卧,幽禽过竹啼。新诗随外得,不用别求题。
一夜东风穿绣户,融融暖应佳时。春来何处最先知。平明堤上柳,染遍郁金枝。姊妹嬉游时节近,今朝应怨来迟。凭谁说与到家期。玉钗头上胜,留待远人归。
江风飘飘杨柳青,江烟漠漠花冥冥。春光潋滟动笙乐,泼酷弄影蒲萄倾。客路迢迢平不颇,应有儿童迎五马。文章太守今几人?风流未有如今者。中原地古风俗淳,君侯抚牧仁化新。黄堂无讼白日静,甘棠有阴芳草春。君侯考绩□未改,虎竹铜符转光彩。功成早向江南来,江南有人遥相待。
宫院深深今是非,可无三户报秦期。直应更作包胥泣,未抵含冤屈宋词。
岛屿遍含烟,烟中济大川。山城犹转漏,沙浦已摇船。海曙霞浮日,江遥水合天。此时空阔思,翻想涉穷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