屹立虚亭跨野塘,萧萧爽爽似潇湘。
从教密种千竿竹,不蔽山光与水光。
陈宓(一一七一~一二三○),字师復,学者称復斋先生,莆田(今属福建)人。俊卿子。少及登朱熹之门,长从黄榦学。以父荫入仕。宁宗庆元三年(一一九七),调监南安盐税(本集《丁巳选调》)。歷主管南外睦宗院,再主管西外。嘉定三年(一二一○),知安溪县(明嘉靖《安溪县志》卷六)。七年,入监进奏院,迁军器监簿。九年,因建言忤史弥远,出知南康军。任满,改知南剑州,创延平书院。十七年,命知漳州,闻宁宗卒,乞致仕。理宗宝庆二年(一二二六),起提点广东刑狱,未上,主管崇禧观。绍定三年卒,年六十。追赠直龙图阁。有《復斋先生龙图陈公文集》二十三卷等。事见清干隆《福建通志》卷四四,《宋史》卷四○八有传。 陈宓诗,以清抄《復斋先生龙图陈公文集》(藏南京图书馆)爲底本。底本形式尚整饬,但错漏极多,除少量酌校有关书引录,大量明显形误字、别体字径改;涉及文义的误字,改后加校;部分无法确定的错漏,加校。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春日到小园》是宋代诗人陈宓的作品。这首诗通过描绘春日到访一个小花园的景象,表达出了诗人对自然的喜悦和对生活的热爱。
译文:
虚亭屹立跨越野塘,
清风吹拂如潇湘。
密密千竿竹繁茂,
山光水光无所掩藏。
诗意:
这首诗以春日到访小花园的场景为背景,通过描绘诗人在园中所见所感,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诗中的虚亭、野塘、竹林和山水景色都呈现出一幅宁静祥和、生机盎然的春日景象。诗人借景抒发自己内心的豁达和欢愉,同时也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自然的敬畏。
赏析:
《春日到小园》以简洁明快的笔触勾勒出了一个恬静雅致的春日景象。虚亭跨越野塘,给人一种高远超然的感觉,与周围的竹林和山水相得益彰。诗中的“萧萧爽爽”描绘了清风吹拂的声音,使人感受到春风拂面的愉悦。诗人以自然景色为背景,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诗人通过描绘竹林的繁茂和山水的明亮,表达了一种无所遮掩的豁达心态。竹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之一,具有坚韧、纯洁和清雅的形象,与山光水光相映成趣,给人以宁静和祥和的感觉。诗人以竹子繁茂的景象表达了自己的心境,不但不被山光和水光所遮掩,反而能与之相得益彰,展示了一种内心的自由和豁达。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自然的景象,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之情。诗人通过对小园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给人以宁静、愉悦和豁达的感受。这首诗展示了陈宓细腻的观察力和对自然美的感知,同时也体现了宋代文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追求。
病骨那禁暑,衰年更作愁。有风依旧热,初伏几时秋。瓜果谁新饷,馋涎小忍休。金盆井花水,且看玉双浮。
漫郎西笑费三年,故业新闻腹果然。长尘剧谈抽茧绪,短檠细字缀蚕眠。频惊陆海风波梦,未了京尘粥饭缘。後日重来应访旧,五湖烟浪有渔船。
野迥人来少,天平鸟去长。鱼梁四寸罟,樵市五家浆。谷转留寒雾,霞休罢夕阳。不须教目极,即是到回肠。
篱落能相近,渔樵偶复同。苔封三径绝,溪向数家通。犬吠寒烟里,鸦鸣夕照中。时因杖藜次,相访竹林东。
道吾当年不肯道,渐源中路没商量。先师灵骨今犹在,无用扶锹上法堂。
对代勤民岂外轻,声名今已播边亭。风摇铃阁终晨静,雨锁棠阴满地青。赐表殊功宜冕服,荣分从吏亦缇屏。如公学问留闲郡,东壁何人应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