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言晚食同于肉,缓步犹云可当车。
三复文忠二三帖,古人深意在徐徐。
袁说友(一一四○~一二○四),字起巖,号东塘居士,建安(今福建建瓯)人。侨居湖州。孝宗隆兴元年(一一六三)进士,调溧阳簿。歷主管刑工部架阁文字、国子正、太常寺主簿、枢密院编修官、秘书丞。淳熙间,知池州(《宋会要辑稿》瑞异二之二五)。改知衢州。光宗绍熙元年(一一九○),由提点浙西刑狱改提举浙西常平茶盐(《金石补正》卷一一六)。二年,知平江府(《宋会要辑稿》食货七○之八三)。三年,知临安府(同上书刑法四之九○)。宁宗庆元元年(一一九五),迁户部侍郎(《宋史》卷一七五),权户部尚书。三年,爲四川制置使兼知成都府(《宋会要辑稿》职官七四之一)。召爲吏部尚书兼侍读,出知绍兴府兼浙东路安抚使。嘉泰二年(一二○二),同知枢密院事。三年,迁参知政事(《宋史》卷三八、二一三)。寻加大学士致仕。四年卒,年六十五。有《东塘集》,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二十卷。事见本集附录《家传》。 袁说友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其中诗七卷)爲底本。酌校《永乐大典》残本。馆臣漏辑诗十二首,附于卷末。
《跋苏文忠公帖》是袁说友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它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世人议论晚辈能与前辈一样享受美食,悠闲步行竟然如同乘坐车辆。三次反复阅读文忠公的二三帖,古人的深意在于缓慢地领悟。
诗意:
这首诗词以《苏文忠公帖》为题材,表达了作者袁说友对文忠公帖的赞美和思考。诗人通过描述世人对晚辈享受美食和悠闲步行的议论,以及自己对文忠公帖的反复阅读和深思,表达了对古人智慧和深意的敬仰,并呼唤人们应缓慢领悟其中的深层含义。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简洁明了的表达方式,展示了作者对文忠公帖的钦佩和反思。首先,作者提到世人议论晚辈能够享受美食,以及悠闲步行竟然如同乘坐车辆,这种反转的描述彰显了古代文人的高度修养,他们在物质享受上与晚辈并无差别,甚至在生活方式上更能体现出高雅的品味。这种对古人的赞美和思考使诗词具备了一定的社会批判意味,呼唤人们在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应该保持内心的深度思考和文化修养。
其次,作者反复阅读文忠公的二三帖,并提到古人的深意在于缓慢地领悟。这里的"文忠公帖"指的是苏轼的文忠公手迹。通过反复阅读和深思,诗人试图领悟古人的智慧和精神内涵。这种对文化传承的重视和追求,体现了作者对古代文化的崇敬,并强调了人们应该重视学习和思考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跋苏文忠公帖》这首诗词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古人的敬仰和思考。通过对世人议论、文忠公帖的描述和自己的反思,诗人呼唤人们在物质享受的同时,应该保持内心的深度思考和文化修养,追求高雅的品味和智慧的积累。
月黑林间亦自奇,莲花两朵白如衣。初疑野鹭池中立,试拍栏干吓不飞。
君家灵运有山癖,平生费却几两屐。从人唤渠作山贼,内史风流定谁识。西窗小憩足力疲,梦赋池塘春草诗。只今屐朽诗不朽,五字句法谁人追。天台览遍兴未已,天竺山前听流水。秦人称帝鲁连耻,宁向苍苔留屐齿。乙庵是渠几世孙,登山认得屐齿痕。摩挲苔石坐良久,便欲老此岩之根。
竹翁恶俗客,屡举却尘翁。云何一见我,捉手形深睠。坐呼兰溪酒,即取太白劝。阶前抱关卒,为我颜色变。解榻经两眠,天寒恐冰霰。主意厚且真,惜别如挽牵。握手紫竹杖,眩转含飞电。端作临水送,沙溪清练练。还家甫席暖,书到惊一县。特遣赠行诗,水剪梨花片。且约二三子,同煮
归梦寄吴樯,水驿江程去路长。想见芳洲初系缆,斜阳,烟树参差认武昌。愁鬓点新霜,曾是朝衣染御香。重到故乡交旧少,凄凉,却恐他乡胜故乡。
美笑千黄金,驻景双白璧。东风杨柳津,几度千丝碧。款款白面郎,画舫宫样妆。新堤五里长,回头意悠扬。幽人兴不忙,得志汀草芳。
肇开元圣千年学,曾是吾家七岁童。门户只今须自力,诗书排日看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