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马绿杨堤,左右临无地。
鞭影堕清泚,乌帽入花翠。
老龙拿半空,九里作青吹。
闻声类击竹,心与景相值。
许由厌瓢鸣,渠未领真意。
葛立方(?~一一六四),字常之,号懒真子,江阴(今属江苏)人。胜仲子。高宗绍兴八年(一一三八)进士(《嘉泰吴兴志》卷一七)。十七年,爲祕书省正字。十九年,迁校书郎。二十一年,除考功员外郎。以忤秦桧得罪。桧死召用,二十六年以左司郎中充贺金国生辰使。二十七年,权吏部侍郎。二十九年,出知袁州,未几以事罢(《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卷一七五、一七七、一八二),退居吴兴。孝宗隆兴二年卒。着《归愚集》、《韵语阳秋》。事见《韵语阳秋》自序及宋徐林序、《南宋馆阁录》卷八。 葛立方诗,以宋抚州刻本《侍郎葛公归愚集》爲底本(藏上海图书馆,存五至十三卷,其中诗五卷),校以清光绪《常州先哲遗书》本(简称光绪本)。新辑集外诗编爲第六卷。
《八月二十日与馆中同舍游西湖作》是宋代葛立方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描绘了作者与同舍游览西湖的情景,表达了对美景的赞美和对心灵的感悟。
译文:
跨马绿杨堤,
左右临无地。
鞭影堕清泚,
乌帽入花翠。
老龙拿半空,
九里作青吹。
闻声类击竹,
心与景相值。
许由厌瓢鸣,
渠未领真意。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描绘西湖的景色为主题,展现了作者在八月二十日与同舍一起游览西湖的情景。首先,诗中描述了作者骑马跨过绿杨堤,左右两边是一片广袤无际的湖景,给人一种开阔的感觉。接着,作者的鞭影映在清澈的湖水中,乌帽也随着风吹入花丛之中,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在这样的环境中,作者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诗中还提到了"老龙"和"九里作青吹",这是指西湖的景色。"老龙"指的是西湖上常见的龙舟,而"九里作青吹"则是指西湖的湖水在微风吹拂下泛起涟漪,形成青翠的波浪。
在这样美妙的环境中,作者不仅享受着景色的美丽,还能感受到内心与大自然相互交融的情感。他听到了湖水拍打堤岸的声音,它们像是敲击竹子的声音一样,与作者的内心产生共鸣。作者认为心灵与景色相辅相成,相互交融,价值连城。
最后两句"许由厌瓢鸣,渠未领真意"表达了作者对自己的思考。"许由"是一位古代哲学家,这里用来表示作者自己。他说自己对于"瓢鸣"这种声音已经感到厌倦,没有真正领会到其中的真正意义。这是在暗示作者对于自然景色的赏析和感悟还有待提高,没有达到深入领悟的程度。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西湖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美景的赞美和对心灵的感悟。作者感受到了自然与心灵的契合,但同时也意识到自己对于景色的理解还有不足之处。这首诗以简洁而灵动的语言,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观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独特感悟,并通过细腻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的情感和思考。
天晴四塞蔼苍苍,古殿秋阴下夕阳。急管向传流水咽,残碑空覆落花香。绵坳钱库遗千载,涧藻溪毛祀一乡。玉辇不游芳草合,屯云翠盖寄寒螀。
南下斯须隔帝乡,北行一步掩南方。悠悠烟景两边意,蜀客秦人各断肠。
昔年尝羡任夫子,卜居新息临淮水。怪君便尔忘故乡,稻熟鱼肥信清美。竹陂雁起天为黑,(小竹陂在县北。)桐柏烟横山半紫。(桐柏庙在县南。)知君坐受儿女困,悔不先归弄清泚。尘埃我亦失收身,此行蹭蹬尤可鄙。寄食方将依白足,附书未免烦黄耳。往虽不及来有年,诏恩倘许归田
山海两分歧,停舟偶此期。别来何限意,相见却无词。坐永神疑梦,愁多鬓欲丝。趋名易迟晚,此去莫经时。
今日霜殊重,衰翁老可怜。朝晡两炊火,覆藉一床毡。人客容称疾,儿童不搅眠。云开见残日,更爱小窗妍。
翠箔阴阴笼画阁。昨夜东风恶。香迳漫春泥,南陌东郊,惆怅妨行乐。伤春比似年时觉。潘鬓新来薄。何处不禁愁,雨滴花腮,和泪胭脂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