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犀花正盛,吹入满楼香。
不是人无寐,焉知夜已长。
树鸣秋雨急,潮过海天凉。
自觉衣裘少,侵寻近肃霜。
方回(一二二七~一三○七),字万里,一字渊甫,号虚谷,别号紫阳山人,歙县(今属安徽)人。早年以诗获知州魏克愚赏识,后随魏至永嘉,得制帅吕文德推荐。理宗景定三年(一二六二)进士,廷试原爲甲科第一,爲贾似道抑置乙科首,调随州教授。吕师夔提举江东,辟充干办公事,歷江淮都大司干官、沿江制干,迁通判安吉州。时贾似道鲁港兵败,上书劾贾,召爲太常簿。以劾王爚不可爲相,出知建德府。恭帝德祐二年(一二七六),元兵至建德,出降,改授建德路总管兼府尹。元世祖至元十四年(一二七七)赴燕觐见,归后仍旧任。前后在郡七年,爲婿及门生所讦,罢,不再仕。以诗游食元新贵间二十余年,也与宋遗民往还,长期寓居钱塘。元成宗大德十一年卒,年八十一。回诗初学张耒,晚慕陈师道、黄庭坚,鄙弃晚唐,自比陆游,有《桐江集》六十五卷(《剡源文集》卷八《桐江诗集序》),已佚。又有《桐江续集》,系元时罢官后所作,自序称二十卷,《千顷堂书目》作五十卷,今残存三十六卷。另有《瀛奎律髓》等行世。回以宋守土官腼顔仕元,以“大物既归周,裸士来殷商”(本集卷二五《送男存心如燕二月二十五日夜走笔古体》)开解,并谀元爲“今日朝廷贞观同”(本集卷二四《送丘子正以能书入都……》),诚属可鄙,所以爲周密《癸辛杂识》别集卷上所深诋。周斥其曾以梅花百咏谀贾似道,当爲事实,集中有“向来世故未曾识,折腰此人(似道)觊斗升”(卷二三《三月二十日张君輗约饮王子由紫霞道院酒字爲韵》),即爲此事之证明。因此前人虽辨周密斥方回或有私愤,而回人品确不能称道。事见本集有关诗文,明弘治《徽州府志》卷七有传。 方回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清抄《虚谷桐江续集》(四十八卷,简称清抄本,藏北京图书馆),两本卷次不同,非出一源。底本诗集外之诗、校本多出底本之诗及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八月十八日天晓二首》是宋代诗人方回所作,描绘了八月十八这一时刻的景象。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八月十八日天晓二首》中文译文:
木犀花正盛,吹入满楼香。
不是人无寐,焉知夜已长。
树鸣秋雨急,潮过海天凉。
自觉衣裘少,侵寻近肃霜。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八月十八日清晨的景象。木犀花盛开,花香弥漫着整个楼阁。人们或许还没有入睡,因此并不感觉夜晚已经过去多久。秋雨下得很急,树木在雨中发出声响,潮水涨过海天,使得气温变得凉爽。诗人自觉衣裘不够厚,开始感到秋霜逼近。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朴实的语言描绘了八月十八日天晓的情景,抓住了秋天的特点和气氛。诗人以木犀花的香气、秋雨的声音和潮水的涨落来表现秋天的到来,以及人们对渐渐逼近的寒意的感受。
诗中的木犀花是秋天的标志之一,它散发出浓郁的香气,使得整个楼阁都弥漫着芬芳。这种花香让人感到宜人,也让人意识到时间的流逝。诗中的“不是人无寐,焉知夜已长”表达了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中很难入睡,也不能准确地感知时间的推移。
接着,诗人描述了秋雨的急速和树木的声音,以及潮水涨过海天的景象,将秋天的凉意和湿润感传递给读者。最后,诗人自觉衣裘不够厚,开始感受到秋霜的临近,暗示着渐渐逼近的寒冷季节。
这首诗通过简明的描写,传达了秋天将至的氛围和人们对季节变化的敏感感受。诗人运用自然景物的描绘,使读者能够感受到秋天的气息和变化,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时间流逝的不同察觉。
总体而言,这首诗以其简约明快的语言和深入的描写,呈现了一个充满秋意的场景,引发读者对季节变化和时光流转的思考。
借家传帝纲丝,下公子仙鳌钓。捩转衲僧鼻头,撩拨诸方一笑。鲲化鹏飞总未知,推蓬对月平分破。却请维那,杨帆鼓棹。
妾本秦氏女,今春嫁王郎。夫家重蚕事,出采陌上桑。低枝采易残,高枝手难扳。踏踏竹梯登树杪,心思蚕多苦叶少。举头桑枝挂鬓唇,转身桑枝勾破裙。辛苦事蚕桑,实为良家人。使君奚所为,见妾驻车轮。使君口有言,罗敷耳无闻。蚕饥蚕饥,采叶急归。
造化机缄莫恨迟,须知开谢各因时。物华未分随春意,梅蕊先饶露玉肌。雪裹精神千万熊,水边潇洒两三枝。何当携酒浇花去,且遣诗筒为报知。
放州清江闸,及此新雨凉。故人得邂逅,好语倾肺肠。惜哉廊庙哭,漂泊落湖湘。前途阻勋业,末技呈词章。营营百年短,浩浩万古长。共惜天下宝,得志无相忘。
邦君临治意何如,所重川流政化敷。堂上诸侯贵如许,高明他日见雄图。
久傍修门乏壮图,侵寻华发欲捐书。貂裘平日敝尘土,茅屋晚岁依江湖。落落青天月上后,萧萧红叶雁来初。故人载酒端好事,遣吾陶然忘旧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