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郁陵台瑞气多,短箫声裂想悲歌。
西郊泪尽身先返,唯有心随洛水波。
孔武仲(一○四一~一○九七),字常父(甫),临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仁宗嘉祐八年(一○六三)进士,调谷城主簿,选教授齐州,爲国子直讲。哲宗元祐初,歷集贤校理,着作郎,国子司业。尝民族矛盾论恢復诗赋取地一下,攻击王安石经义。进起居郎兼侍讲迩英殿,除起居舍人,改中书舍人,直学士院。擢给事中,迁礼部侍郎,以宝文阁待制知洪州,徙宣州。绍圣四年,坐元祐党夺耿,管勾洪州玉隆观、池州居住(《宋会要辑稿》职官六七之一六),卒,年五十七。与兄文仲、弟平仲并称“三孔”。黄庭坚有“二苏联璧,三孔分鼎”之誉。着有,诗书论语说》等百余卷,已佚。南宋王?收辑孔氏兄弟诗文合刊爲《清江三孔集》,武仲诗文共十七卷,其中诗七卷。《宋史》卷三四四有传。 孔武仲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清江三孔集》爲底本,参校民国初年胡思敬校本《宗伯集》(刊入《豫章丛书》,简称豫章本)、《宋诗钞》(简称诗钞)、《永乐大典》。校本多出底本的诗篇,附于卷末。
诗词:《板桥辞太母灵轝三首》
朝代:宋代
作者:孔武仲
这首诗描述了诗人孔武仲对太母灵轝的思念之情。太母灵轝是指用于祭祀母亲的灵车,在诗中象征着对母亲的深深思念和怀念。
诗词的中文译文:
郁郁陵台瑞气多,
短箫声裂想悲歌。
西郊泪尽身先返,
唯有心随洛水波。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郁郁葱葱的陵台,充满了祥和吉祥的气息。短箫声在空旷的地方回荡,仿佛是诗人内心深处的悲伤之声。诗人身处西郊,泪水流尽之后,他的思念之情驱使着他提前返回。只有他的心灵随着洛水的波澜起伏,无法与母亲分离。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已故母亲的深深思念和怀念之情。郁郁陵台的瑞气,短箫声的悲凉,以及诗人西郊的离别与回归,都在诗中表达了诗人内心对母亲的眷恋之情。诗人的心随着洛水波澜起伏,意味着他的思念之情无法割舍,始终与母亲的存在相连。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传达了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母亲的无尽思念和对生命的瞬息感悟。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情感的交融,诗人成功地表达了他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并以此寄托了对母爱的赞颂和感激之情。
自古吴兴山水窟,只今杖屦几人闲。怀君九日登临处,知向何山向道山。
冬温开遍向东枝,映日含风万玉姬。何必霓裳掩前古,清癯端不羡丰肥。
满载清闲一棹孤,长风相送入仙都。莫愁怀抱无消豁,缥缈峰头望太湖。
嗟故岁,夏旱复秋阳。十雨五风皆定数,千方百计为灾伤。小郡怎禁当。劳拊字,惠露洽丁黄。田舍炊烟常蔽野,居民安堵不离乡。祖道免斋粮。
十年秋月照相思,相从只有彭门夜。露侵笳鼓思城阙,寒迫鱼龙舞潭下。厌厌夜饮欢自足,落落襟怀向人泻。秋深河来巨野溢,水乾楼起滕王亚。北海孔公虽好客,河内寇尹那得借。是非朝野忽纷纭,得丧芳菲一开谢。明月多情还入门,流水何知空绕舍。晨餐江市富鱣鲂,夜宿山村足梨蔗。
之河绕浦各纡萦,结束楼台稳更清。全与好人修实地,任教流俗趁虚名。儿应自了书林债,泪苦还滋墓柏荣。今岁田荒望周急,乡村忆着倍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