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北高峰》

旛竿袅影入青冥,暮鼓朝钟镇不停。
劫火几灰龛底像,西风两减塔层铃。
市人祈福心苗异,庙祝求金口角灵。
三十六变登绝顶,日中长玩七元星。

作者介绍

董嗣杲,字明德,号静传,杭州(今属浙江)人。理宗景定中榷茶九江富池。度宗咸淳末知武康县。宋亡,入山爲道士,改名思学,字无益。着作除《西湖百咏》二卷外,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庐山集》五卷、《英溪集》一卷。事见《西湖百咏》自序及本集有关诗篇,《绝妙好词笺》卷六有传。 董嗣杲词,一至五卷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庐山集》爲底本,第六卷以《四库全书·英溪集》爲底本,七、八两卷以清光绪丁氏嘉惠堂刊《西湖百咏》爲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从《诗渊》辑得之集外诗编爲第九卷,从《永乐大典》等书辑得之诗编爲第十卷。

作品评述

《北高峰》是宋代著名诗人董嗣杲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北方高峰的壮丽景色,并融入了宗教信仰和自然景观的意象,展现出作者对自然和人文的独特感悟。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北方高峰为背景,通过描写旛竿、暮鼓、朝钟、劫火、塔层铃等景物,展现了山峰的壮丽和庄严。首句“旛竿袅影入青冥”借用了旛竿的形象,使得山峰的高耸和延绵感得以表现,仿佛旛竿的影子穿透苍穹,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接着,诗人描述了暮鼓和朝钟的声音,象征着时间的流转,使诗中的山峰更显得庄严肃穆。劫火和龛底像的描绘将宗教元素引入诗中,表现了人们对神灵的崇敬和虔诚。西风减弱了塔层铃声,这里通过自然景观的描写反衬出人文景观的庄重,使诗中的山峰更加恢宏。

下半首以市井人民和庙祝的行为为切入点,表达了人们对神灵的祈福和敬仰之情。市人祈福的心苗异,意味着人们殷切的祈愿和希望,他们对神灵的信仰充满了力量和热诚。而庙祝则是代表了人们向神明祈求金口角灵,金口角是佛教中常用的形容贤者智慧的词语。通过市人和庙祝的行动,诗人把人们对神灵的崇拜与对智慧的追求融为一体,强调了信仰和智慧的重要性。

最后两句“三十六变登绝顶,日中长玩七元星”,展现了诗人对山峰的登临和欣赏之情。三十六变指的是攀登山峰的艰辛和变化多端的过程,登绝顶则是到达山峰的最高处,体验壮丽景色的象征。日中长玩七元星则表达了作者在山顶上逗留的时间很长,玩赏七颗星辰的美景,体现了作者对山峰美景的痴迷和沉醉。

整首诗通过对北方高峰的描写,将自然景观与宗《北高峰》是宋代著名诗人董嗣杲的作品。这首诗以北方高峰为背景,展现了山峰的壮丽景色,同时融入了宗教信仰和自然景观的意象,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人文的独特感悟。

诗中以旛竿、暮鼓、朝钟、劫火、塔层铃等景物描绘了山峰的庄严与壮丽。旛竿的影子穿透苍穹,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暮鼓和朝钟的声音象征着时间的流转,使山峰更显庄严肃穆;劫火和龛底像则引入宗教元素,表现了人们对神灵的崇敬和虔诚。西风减弱了塔层铃声,通过自然景观的描写反衬出人文景观的庄重,使山峰更加恢宏。

下半首以市井人民和庙祝的行为为切入点,表达了人们对神灵的祈福和敬仰之情。市人祈福的心苗异,意味着人们殷切的祈愿和希望,他们对神灵的信仰充满了力量和热诚。庙祝代表了人们向神明祈求智慧和灵感,强调了信仰和智慧的重要性。

最后两句“三十六变登绝顶,日中长玩七元星”,展现了诗人对山峰的登临和欣赏之情。攀登山峰的艰辛和变化多端的过程,到达山峰的最高处,体验壮丽景色的象征。作者在山顶上逗留的时间很长,欣赏七颗星辰的美景,体现了作者对山峰美景的痴迷和沉醉。

整首诗通过对北方高峰的描写,将自然景观与宗教信仰、人文景观相结合,展示了作者对自然、信仰和智慧的独到感悟,同时表达了对山峰壮丽景色的欣赏与沉醉之情。

  • 《春夜感物书怀》

    阁阁蛙鸣夜,嘈嘈鸟语春。物情犹任理,世事岂由人。时自有迟速,道初无屈伸。圣贤得贫力,吾恨不全贫。

  • 《九日》

    细看黄花把一枝,东篱犹是昔人非。题糕酒外豪心在,吹帽风前素发稀。雁叫霜天悲故国,鸦翻溪树背寒晖。百年独有閒居乐,可怪东山事竟违。

  • 《淳化乡饮酒三十三章》

    洋洋嘉鱼,儜以芳罟。君子有德,嘉宾式歌且舞。

  • 《自入新安境中鸭脚千树罗生道傍秋实离离低拂》

    离离秋实压枝柔,带露含烟烂不收。须信新安生鸭脚,大胜霅水熟鸡头。

  • 《朝采卷耳行》

    朝采卷耳,于陵于冈。取叶存根,以备酒浆。嗟我怀人,在彼遐方。闵其勤劳,寤寤弗忘。念得送我,置尔之傍。所愿莫遂,徘徊彷徨。凤游四海,亦思其凰。毋以道远,而易中肠。好鸟和鸣,其飞颉颃。感物增忧,泣涕沾裳。

  • 《元日》

    昔遇风雪时,孤舟泊吴埭。江潮未应浦,尽室坐相对。行庖得海物,咸酸何琐碎。久作北州人,食此欣已再。是时值新岁,庆拜乃唯内。草率具盘餐,约略施粉黛。举杯更献酬,各尔祝鲐背。咀橘齿病酸,目已惊老态。岂意未几年,中路苦失配。嘉辰众所喜,悲泪我何耐。曩欢今已衰,日月

版权所有©成语大全网   网站地图 辽ICP备170134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