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声落檐间,竹色在户外。
解屦置几前,放杖当椅背。
默然仰栋时,往与古初会。
有时遗坐客,十问不一对。
尚因呼乃觉,笑自谢顽昧。
知非慕籧子,事去等蜩蜕。
一生所未免,饮食与眠睡。
所以更颓然,可乐本非内。
有心欲何用,桥起则形累。
赖客同门生,旷荡乃不愧。
晁补之(一○五三~一一一○),字无咎,号归来子,济州鉅野(今山东巨野)人。神宗元丰二年(一○七九)进士,调澶州司户参军。召试学官,除北京国子监教授,迁太学正。哲宗元祐初,召试学士院,以秘阁校理通判扬州,迁知齐州。与黄庭坚等并称苏门四学士。绍圣元年(一○九四),坐党籍累贬监信州酒税。徽宗即位,召爲着作佐郎,擢吏部郎中。出知河中府,徙湖州、密州。崇宁间党论復起,奉祠禄居家,葺归来园,慕晋陶潜爲人。大观四年起知达州,改泗州,卒于任,年五十八。有《鸡肋集》七十卷。事见《柯山集拾遗》卷一二《晁无咎墓志铭》,《宋史》卷四四四有传。 晁补之诗,以明崇祯诗瘦阁仿宋刊本(藏北京图书馆)爲底本。校以明光泽堂抄本(简称光本,藏北京图书馆)、涵芬楼藏明蓝格抄本(简称涵本,藏北京图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等。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北京学直舍对客》是一首宋代晁补之所作的诗词。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鸟声落檐间,竹色在户外。
在舍内听到鸟儿的叫声,看到竹子的绿色。
解屦置几前,放杖当椅背。
脱下鞋子放在桌前,手杖当作椅背。
默然仰栋时,往与古初会。
静静地仰望房梁,回想起与古人的初次相会。
有时遗坐客,十问不一对。
有时候与客人一同坐着,十个问题得到不同的答案。
尚因呼乃觉,笑自谢顽昧。
还因为呼喊而觉醒,自嘲自己的愚昧。
知非慕籧子,事去等蜩蜕。
明白不是在追求名利,事物的变迁像蝉蜕一样。
一生所未免,饮食与眠睡。
一生中无法避免的,就是吃喝和睡眠。
所以更颓然,可乐本非内。
因此更加颓废,真正的快乐并非来自内心。
有心欲何用,桥起则形累。
有心思欲望又有何用,搭起桥梁反而增加负担。
赖客同门生,旷荡乃不愧。
依赖着客人和同门之情,才能心安理得。
这首诗以一种闲适自得的情境,描述了诗人在北京学直舍对客的场景。诗中描绘了鸟声在檐间回荡、竹子的绿色在户外的景象,以及诗人解下鞋子放在桌前、将手杖当作椅背的动作,展现了一种宁静和舒适的氛围。
诗人默然仰望房梁,回忆起与古人的初次相见,表达了对古代文化的向往和尊崇。与客人坐在一起时,得到的答案却各不相同,暗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和各自的思考。
诗人自嘲自己的愚昧,认识到名利并非追求的目标,而事物的变迁则像蝉蜕一样不断进行。诗人认为一生中无法避免的就是吃喝和睡眠,因此内心更加颓废,真正的快乐不在于物质的满足。
诗中提到有心思和欲望又有何用,搭起桥梁反而增加负担,表达了对于功利的反思。诗人依赖着客人和同门之情,才能感到无愧。
总体而言,这首诗词展现了晁补之对于宁静、闲适和内心自在的向往,以及对名利功成名就的冷静反思。通过对客人、古人和自身的思考,诗人表达了对于内心真正快乐的追求。
京携刽子丹谁颈,怒发私书族几家。天上那无黄背子,人间岂有白桃花。
巉岩恶面插苍须,中道时时自笑呼。但怪佯狂轻去俗,果闻高论足开余。恶看富贵庸男子,喜见徜徉隐丈夫。我是自高无许可,今朝为子一长吁。
望里春风接翠微,无情风自送潮归。钱塘江上怅斜晖。我似江潮来又去,君如鸥鹭逐波还。人生知己总相怀。
人有岁寒心,乃有岁寒节。何能貌不枯,虚心听霜雪。
东望山阴何处是?往来一万三千里。写得家书空满纸!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寄语红桥桥下水,扁舟何日寻兄弟?行遍天涯真老亦!愁无寐,鬓丝几缕茶烟里。
吴儿生长狎涛渊,冒利轻生不自怜。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