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荡不可度,北渚风浪生。
向来狐兔迹,已复蛟鼍鸣。
陈师道(一○五三~一一○二),字履常,一字无己,自号后山居士,学者称后山先生,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家贫,苦志好学。年十六,以文谒曾巩,遂留受业。神宗熙宁中,王安石经学盛行,师道心非其说,绝意仕进。元丰四年(一○八一),曾巩奉诏修史,荐入史馆,以布衣未果。哲宗元祐二年(一○八七)四月,以苏轼等荐(《苏轼文集》卷二七《荐布衣陈师道状》),起爲亳州司户参军,充徐州教授(本集《谢徐州教授启》)。七月,除太学博士(《续资治通鑑长编》卷四三○),因五月间曾託疾乞假到南京见苏轼,仍罢爲徐州教授(本集《谢再授徐州教授启》)。五年,移颍州教授(任渊《后山年谱》)。绍圣元年(一○九四),坐苏轼余党,谪监海陵酒税(本集《与鲁直书》)。二年,调彭泽令,以母丧未行,家居六年。元符三年(一一○○),除棣州教授,未赴,召爲秘书省正字(《后山年谱》)。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一一○一),扈从南郊,天寒无绵衣,以寒疾卒于十二月二十九日,年四十九。遗着由门人魏衍编爲《彭城陈先生集》二十卷,其中诗六卷,四百五十六篇(魏衍《彭城陈先生集记》),已佚。有《后山居士文集》(二十卷,收诗多于魏本)、《后山先生集》(二十卷)及任渊《后山诗注》传世。《宋史》卷四四四有传。 陈师道诗,以宋蜀刻大字本《后山居士文集》(有绍兴二年谢克家序)爲底本(卷六原缺第二十二页,据目录以宋刻《后山诗注》本补足)。校以宋刻《后山诗注》(残存卷三下至六,藏北京图书馆,简称宋注本)、高丽活字本《后山诗注》十二卷(出明弘治十年袁宏刻本,《四部丛刊》据此影印,简称高丽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后山诗注》十二卷(简称库注本),清雍正八年(一七三○)赵骏烈刻本《后山先生集》二十四卷(据明弘治十二年马暾刻本《后山先生集》三十卷重编,简称赵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后山集》二十四卷(简称四库本)、张钧衡《适园丛书》本《陈后山集》三十卷(一九一四年据旧钞本翻刻,简称张本)。除宋刻残本外,五本共同的异文校语简作各本。凡底本失收而见于校本诸诗,编爲第七卷,新辑集外诗附后。
《北渚》是宋代诗人陈师道的作品。这首诗以北渚为背景,通过描绘南荡和北渚的景象,展现了自然环境的变幻和生命的脆弱。以下是对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北渚》中文译文:
南荡不可度,北渚风浪生。
向来狐兔迹,已复蛟鼍鸣。
诗意:
这首诗以北渚为背景,描绘了南荡和北渚的景象,并通过这些景象表达了自然界的变幻和人生的脆弱。南荡不可度,指的是南方的湖泊或水域无法穿过,无法突破其界限。北渚风浪生,描述了北渚上风浪翻腾的情景。狐兔迹和蛟鼍鸣是对北渚的一种象征性描写,暗示着北渚的荒凉和危险。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北渚景象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威力和无情。南荡不可度的描述表达了人类在面对自然力量时的无力感,强调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界限和对自然的敬畏。北渚风浪翻腾,给人一种荒凉、凶险的感觉,进一步强调了自然环境的恢弘和无法预测的变化。狐兔迹和蛟鼍鸣作为北渚的象征,传递出北渚的神秘和危险。整首诗通过简洁而精准的描写,将北渚的景象与人生的脆弱联系在一起,让读者在欣赏自然美的同时,也思考人类生命的脆弱和自然力量的无情。
这首诗以其深邃的意境和富有想象力的描写,展示了陈师道独特的艺术才华。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他引发了读者对人生和自然的思考,传达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珍视。
男女虽亲,死生难躲。浮名浮利浮云朵。万缘一*恰如无,长生路上修仙果。玉户频开,金关紧锁。灵珠里面持经课。功成轻举踏云行,大罗
柘枝本出楚王家,玉面添娇舞态奢。松鬓改梳鸾凤髻,新衫别织斗鸡纱。鼓催残拍腰身软,汗透罗衣雨点花。画筵曲罢辞归去,便随王母上烟霞。
畴昔南迁海上雷,艰难唯与汝同来。再从龙尉茅丛底,旋卜云桥荔子堆。相与闭门寻旧学,谁言复出理官醅。乘田委吏先师事,莫学陶翁到即回。
良宵正月一,日从东畔出。照见耆阇峰,回环指□中。坐断石桥路,凡圣无回互。佛祖生冤家,相逢若稻麻。雪消春雨过,碓觜也生花。
暮召三山峻,晨趋一节回。乍维青雀舫,还直右银台。陟降丹涂密,论思武帐开。欲谈当世务,元藉轶群才。
仓猝扶宗社,艰危启圣神。英雄归驾御,狂狡愿和亲。泛扫妖氛净,恢张治化新。倦勤三纪外,头白尽遗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