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口瓜洲一水间,锺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自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歷签书淮南判官、知鄞县、通判舒州,召爲群牧判官。出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嘉祐三年(一○五八),入爲度支判官,献万言书极陈当世之务。六年,知制诰。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出知江宁府。寻召爲翰林学士。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除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七年,因新法迭遭攻击,辞相位,以观文殿学士知江宁府。八年,復相。九年,再辞,以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十年,免府任,爲集禧观使,居江宁钟山。元丰元年(一○七八),封舒国公。后改封荆。哲宗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绍圣中謚文。着有《临川集》一百卷、《唐百家诗选》二十卷、《新经周礼义》二十二卷(残)。另有《王氏日录》八十卷、《字说》二十卷、《老子注》二卷、《洪范传》一卷、《论语解》十卷,与子雱合着《新经诗义》三十卷,均佚。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四《王荆公安石传》。《宋史》卷三二七有传。 王安石诗,有全集本和诗集李壁注本两个系统。今以明嘉靖三十九年吉阳何氏抚州覆宋绍兴中桐庐詹大和刊《临川先生文集》(《四部丛刊初编》影印,其中诗三十七卷,第三十八卷有六首四言诗)爲底本。校以南宋龙舒刊《王文公文集》本(简称龙舒本),张元济影印季振宜旧本《王荆文公诗李雁湖笺注》本(张氏以爲系元大德本,据今人考证,实明初刻本,简称张本),清缪氏小岯山房刊本(简称缪本),日本蓬左文库所藏朝鲜活字本(简称蓬左本)。校本多出底本的诗,以及从他书辑得的集外诗,分别编爲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卷,各本多有与他人诗集互见或误收的诗,前人已多有指明。爲谨慎计,凡本集各本已收的诗,仍全部收入,在诗题下加注或加按说明;《瀛奎律髓》误收的他人诗,入存目。
《泊船瓜洲》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在京口的瓜洲,有一片水域,只有锺山隔着几座山峰。春风自绿色的江南岸吹来,明月何时能再次照耀我。
诗意:
这首诗以瓜洲为背景,描绘了一幅静谧而美丽的江南景色。瓜洲是位于长江和汉江交汇处的一个地方,被山水环绕,风景优美。王安石借此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和对自然的热爱。
赏析:
1. 描绘江南美景:诗中通过描绘瓜洲的自然景色,展现了江南的美丽和宜人之处。清新的春风和明亮的月光,营造了一幅宁静而迷人的画面。
2. 表达思乡之情:诗人身处异乡,思念家乡的情感融入到诗中。他渴望着明亮的月光能够照耀他的家乡,表达了对故土的眷恋之情。
3. 唤起读者情感:王安石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自己的思乡之情和对自然的倾慕之情,引发读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自然之美的共鸣。
4. 自然与人文的交融:诗中瓜洲的自然景色和人文背景相互映衬,形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锺山作为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色相互呼应,体现了中国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泊船瓜洲》通过简洁而深情的描写,展现了王安石对家乡和自然的热爱之情。诗中的景色与情感相结合,使人们在阅读时能够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思索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万里一飞篷。吟老丹枫。潮生潮落海门东。三两点鸥沙外月,闲意谁同。一色与天通。绝去尘红。渔歌忽断荻花风。烟水自流心不竞,长笛霜空。
湖上风恬月淡时,卧看云影入玻璃。轻舟忽向窗边过,摇动青芦一两枝。
有怀南涧老,月冷梦魂赊。烟闭金丹灶,云迷玉斧家。高云嗟缥缈,醉墨喜倾斜。明日秋风起,愁看菊蕊花。
眼底论人物,如君亦壮哉。作书犹乞米,造物不怜才。跋履妨诗笔,祛除近酒杯。飞尘栖剑室,归棹莫迟回。
杜鹃啼血诉春归,惊落残花满地飞。惟有帘前双燕子,惜花衔起带香泥。
泉光四散骇猿猱,迸起平池点滴高。谁欲斗量徒积梦,人将瓶汲肯辞劳。声随夜雨穿疏箔,名逐春风入小槽。别有雷峰峰下圃,一泓埋没在蓬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