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客危冠不得眠,清灯古像共安禅。
鬼神未用来听法,我自观心绝世缘。
晁说之(一○五九~一一二九),字以道,一字伯以,济州鉅野(今山东巨野)人(《宋史·晁补之传》)。因慕司马光爲人,自号景迂生。神宗元丰五年(一○八二)进士。哲宗元祐初,官兖州司法参军,绍圣时爲宿州教授,元符中知磁州武安县。徽宗崇宁二年(一一○三),知定州无极县。后入党籍。大观、政和间临明州造船场,起通判鄜州。宣和时知成州,未几致仕。钦宗即位,以着作郎召,除秘书少监、中书舍人,復以议论不合,落职。高宗立,召爲侍读,后提举杭州洞霄宫。建炎三年卒,年七十一。有《嵩山文集》(又名《景迂生集》)二十卷。事见《嵩山文集》附录其孙子健所作文集后记,《晁氏世谱节录》,及集中有关诗文。 晁说之诗,以四部丛刊续编影印旧钞本《嵩山文集》(集中“祯”字皆缺,注“今上御名”,当沿宋本之旧)爲底本。校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等。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不眠》是一首宋代晁说之创作的诗词。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孤独的旅客,他戴着危险的帽子,却无法入眠。他在清明的灯光下,与古老的佛像一起静坐冥想。诗中提到鬼神并未来听法,这可能意味着旅客并不依赖超自然力量来寻求安慰或指引。相反,他通过自我观察来超越世俗的纷扰。
这首诗的中文译文如下:
孤客危冠不得眠,
清灯古像共安禅。
鬼神未用来听法,
我自观心绝世缘。
诗意和赏析:
《不眠》这首诗词表达了晁说之对于内心的探索和超越世俗的追求。诗中的孤客戴着危险的帽子,象征着他面对的困境和挑战。他无法入眠,可能是因为内心的焦虑和思考。然而,他选择在清明的灯光下与古老的佛像一起静坐冥想,这显示了他对于内心平静和超脱的渴望。
诗中提到鬼神未用来听法,表明旅客并不依赖外在的神灵或超自然力量来寻求答案。相反,他通过自我观察来超越世俗的束缚。他观察自己的内心,超越世俗的缘起缘灭,追求内心的真实和超越。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晁说之对于内心探索和超越的思考,展现了他对于内心自由和超越世俗的追求。这首诗词通过描绘孤独的旅客和他的冥想场景,传达了一种超越世俗的宁静和内心的觉醒。
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下有并根藕,上有并头莲。
玉尘固清俸,也莫大餐多。试问采薇子,而今还在麽。
肺渴常止酒,目昏复捐书。蒲团坐袖手,一窗宽有余。心知世缘薄,分与钟鼎疏。湛然千仞渊,养此径寸珠。光明照忧患,何适不自娱。白云可与友,晴空闲卷舒。
树杪过流星,轻霜落半庭。疏花与孤客,相对一青灯。
梅花似雪。赏花记得同欢悦。更阑犹自贪攀折。不怯春寒,须要待明月。如今月上花争发。疏枝冷蕊对离缺。人心只道花争别。不道人心,不似旧时节。
南山一尺雪,雪尽山苍然。涧谷深自暖,梅花应已繁。使君厌骑从,车马留山前。行歌招野叟,共步青林间。长松得高荫,盘石堪醉眠。止乐听山鸟,携琴写幽泉。爱之欲忘返,但苦世俗牵。归时始觉远,明月高峰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