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霖山群山,夜半击堤口。
水横溢陵阿,余波犹怒吼。
东村五百户,一塌如摧朽。
硉兀声如雷,牛马不及走。
壮者上枝柯,幼子浮罂缶。
惊逐吞天澜,儿犹闯其母。
旁人避形迹,睨视谁敢救。
冻馁何足言,余生岂能久。
人云淮西水,如此昔未有。
我生真厄穷,出与此灾偶。
晨兴得枯槎,泛若上牛斗。
独济恐难安,人危敢援手。
孔武仲(一○四一~一○九七),字常父(甫),临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仁宗嘉祐八年(一○六三)进士,调谷城主簿,选教授齐州,爲国子直讲。哲宗元祐初,歷集贤校理,着作郎,国子司业。尝民族矛盾论恢復诗赋取地一下,攻击王安石经义。进起居郎兼侍讲迩英殿,除起居舍人,改中书舍人,直学士院。擢给事中,迁礼部侍郎,以宝文阁待制知洪州,徙宣州。绍圣四年,坐元祐党夺耿,管勾洪州玉隆观、池州居住(《宋会要辑稿》职官六七之一六),卒,年五十七。与兄文仲、弟平仲并称“三孔”。黄庭坚有“二苏联璧,三孔分鼎”之誉。着有,诗书论语说》等百余卷,已佚。南宋王?收辑孔氏兄弟诗文合刊爲《清江三孔集》,武仲诗文共十七卷,其中诗七卷。《宋史》卷三四四有传。 孔武仲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清江三孔集》爲底本,参校民国初年胡思敬校本《宗伯集》(刊入《豫章丛书》,简称豫章本)、《宋诗钞》(简称诗钞)、《永乐大典》。校本多出底本的诗篇,附于卷末。
《蔡州三首》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孔武仲。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狂霖山群山,夜半击堤口。
水横溢陵阿,余波犹怒吼。
东村五百户,一塌如摧朽。
硉兀声如雷,牛马不及走。
壮者上枝柯,幼子浮罂缶。
惊逐吞天澜,儿犹闯其母。
旁人避形迹,睨视谁敢救。
冻馁何足言,余生岂能久。
人云淮西水,如此昔未有。
我生真厄穷,出与此灾偶。
晨兴得枯槎,泛若上牛斗。
独济恐难安,人危敢援手。
中文译文:
狂暴的雨从群山中倾泻而下,深夜中冲击着堤岸。
水横溢过陵阿,余波仍然怒吼。
东村五百户,被洪水摧毁得一片狼藉。
响声如雷一般,牛马也无法奔逃。
壮年人攀上树枝,年幼的孩子漂浮在罂粟壶上。
惊涛骇浪追逐天空,孩子仍然挣扎着冲向母亲。
旁观者避开视线,凝视着谁敢施以援手。
饥寒交迫,言语已无法形容,生命岌岌可危,又能坚持多久呢?
人们说淮西的水从未有过如此的洪水。
我生来真是倒霉,碰巧遇到了这场灾难。
一早起来找到一根枯槎,像乘坐牛船一样漂浮。
独自求生恐怕难以安全,但还有人敢伸出援手吗?
诗意和赏析:
《蔡州三首》以形容洪水泛滥为主题,表达了作者面对灾难的无助和困境。诗中描绘了狂暴的洪水冲击山峦和农田,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人们面临生存的危机,但他们的求助往往被旁观者冷漠地回避。作者通过描述自己在洪水中的困境和努力求生的场景,表达了对生活的无奈和对他人援助的期望。
这首诗词运用了形象生动的描写手法,通过对洪水的描绘,展示了自然力量的狂暴和人们生命的脆弱。同时,通过对旁观者的批判,反映了人性的冷漠和自私。最后,作者表达了对自己命运的思考,感叹生活的厄运和无常。
整首诗词情感激荡,揭示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通过洪水的形象,呈现出世界的不稳定和人生的无常,同时也反映了人类面对困境时的渺小和无助。这首诗词具有强烈的视觉和情感冲击力,使读者感受到作者对自然灾害和人性冷漠的深刻思考。它提醒我们关注他人的需要,展现出对困境中的人们的同情和援助的渴望。
自古吴兴山水窟,只今杖屦几人闲。怀君九日登临处,知向何山向道山。
冬温开遍向东枝,映日含风万玉姬。何必霓裳掩前古,清癯端不羡丰肥。
满载清闲一棹孤,长风相送入仙都。莫愁怀抱无消豁,缥缈峰头望太湖。
嗟故岁,夏旱复秋阳。十雨五风皆定数,千方百计为灾伤。小郡怎禁当。劳拊字,惠露洽丁黄。田舍炊烟常蔽野,居民安堵不离乡。祖道免斋粮。
十年秋月照相思,相从只有彭门夜。露侵笳鼓思城阙,寒迫鱼龙舞潭下。厌厌夜饮欢自足,落落襟怀向人泻。秋深河来巨野溢,水乾楼起滕王亚。北海孔公虽好客,河内寇尹那得借。是非朝野忽纷纭,得丧芳菲一开谢。明月多情还入门,流水何知空绕舍。晨餐江市富鱣鲂,夜宿山村足梨蔗。
之河绕浦各纡萦,结束楼台稳更清。全与好人修实地,任教流俗趁虚名。儿应自了书林债,泪苦还滋墓柏荣。今岁田荒望周急,乡村忆着倍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