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残句秋英不比春花落》

秋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子细看。

作者介绍

苏轼(一○三七~一一○一),字子瞻,一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试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三年,父洵卒,护丧归蜀。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四年,通判杭州。歷知密州、徐州。元丰二年(一○七九),移知湖州,乌臺诗案狱起,贬黄州团练副使。四年,移汝州团练副使。八年春,得请常州居住,十月知登州。寻召除起居舍人。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迁中书舍人,改翰林学士。四年,知杭州。六年,除翰林学士承旨,寻知颍州。歷知扬州、定州。绍圣元年(一○九四),贬惠州。四年,再贬儋州。徽宗即位,赦还,提举玉局观。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按:轼生于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时已入公元一○三七年)。孝宗时謚文忠。有《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和陶诗》四卷等。《宋史》卷三三八有传。 苏轼诗,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爲底本,卷四七、四八,以清干隆刊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爲底本。校以宋刊半叶十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甲)、宋刊半叶十二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乙,集甲、集乙合称集本)、宋眉山刊《苏文忠公文集》(残,简称集丙)、宋黄州刊《东坡先生后集》(残,简称集丁),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简称集戊)、宋刊《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残,简称集注)、宋嘉泰刊施元之、顾禧《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甲)、宋景定补刊施、顾《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乙,施甲、施乙合称施本)、宋黄善夫家塾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甲)、宋泉州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残,简称类乙)、元务本书堂刊《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丙,类甲、类乙、类丙,合称类本)、明成化刊《东坡七集》(简称七集)、明万历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简称外集)、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简称查注)、清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简称合注)。参校资料一爲金石碑帖和着录金石诗文的专着的有关部分;一爲清人、近人的苏诗校勘批语,其中有何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苏诗》(简称何校),卢文弨、纪昀所校清干隆刊查注(分别简称卢校、纪校),章钰所校缪荃孙覆明成化《东坡七集》(简称章校)。卷四八所收诗篇除《重编东坡先生外集》外,还分别採自《春渚纪闻》、《侯鲭录》等书,亦据所采各书及有关资料进行校勘。新辑集外诗,编爲第四九卷。起仁宗嘉祐四年己亥十月,公按:谓苏轼还朝,侍宫师按:谓苏洵自眉山发嘉陵,下夔、巫,十二月至荆州作。

作品评述

《残句秋英不比春花落》是苏轼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它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秋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子细看。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秋英(指秋天的花朵)与春花在美丽与凋零方面的不同,作者呼唤读者细心观察并思考。

赏析:
这首诗词以对比的方式描绘了秋英和春花的不同魅力。秋英是指秋天开放的花朵,它们与春天的花相比有着不同的美丽和凋零方式。苏轼通过这个对比,试图引发读者的思考和观察。

在这首诗词中,苏轼通过简练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秋英和春花的观察和比较。他说“秋英不比春花落”,意思是秋天的花儿虽然不如春天的花那样纷繁盛开,但它们在凋零时也有自己的美丽和独特之处。这种观点反映了苏轼对自然界变化和美的敏感和洞察力。

通过呼唤读者“子细看”,苏轼希望读者能够仔细观察秋英的美和凋零,体味其中的细腻和独特之处。这种观察和思考的态度也可以视为苏轼对人生和自然的关注,他鼓励读者以细致入微的眼光去欣赏世界,发现其中的美和价值。

总体而言,这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苏轼对秋英和春花的观察和思考,同时传达了他对读者的呼唤,希望读者以细腻的眼光去欣赏世界的美和变化。它展现了苏轼对自然和生命的敏感和独特的艺术才华。

  • 《补陀山》

    茫茫东海东,古洞石玲珑。蓬岛三山近,华夷一水通。鱼龙多变化,日月自虚空。此境元非幻,人心隐显中。

  • 《赠不食姑》

    衣以青为色,谓如天骨青。近年全不食,饮水自通灵。心信生狂语,清羸改俗形。半空仙乐奏,曾向静中听。

  • 《浦江道中》

    惊忧度岁月,靡觉佳序临。玉露破金菊,方知秋气深。

  • 《单于晓角》

    胡儿吹角汉城头,月皎霜寒大漠秋。三奏未终天便晓,何人不起望乡愁。

  • 《书直舍壁》

    道山西下路,杳杳历重廊。地寂闻传漏,帘疏有断香。渠清水马健,屋老瓦松长。欲出重欹枕,无何觅故乡。

  • 《逢进士沈彬》

    欲话趋时首重骚,因君倍惜剃头刀。千般贵在能过达,一片心闲不那高。山叠好云藏玉鸟,海翻狂浪隔金鳌。时应记得长安事,曾向文场属思劳。

版权所有©成语大全网   网站地图 辽ICP备170134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