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待而灵,无得而名。
就位难辨,借功证成。
合伴应时节,随事放光明。
神歌社舞闲心适,块雨条风乐太平。
释正觉(一○九一~一一五七),号宏智,俗姓李,隰州隰川(今山西隰县)人。年十一出家,十五落髮,十八游方,三十四出世。得度于凈明寺本宗大师,得戒于晋州慈云寺智琼律师,得法于舒州丹霞山子淳禅师。初住泗州普照寺。钦宗靖康二年(一一二七)四月,移住舒州太平兴国禅院。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十月,迁江州庐山圆通崇胜禅院。二年六月,住江州能仁寺,九月,移住真州长芦崇福禅院。三年末住庆元府天童山景德寺。绍兴八年(一一三八),受诏住临安府灵隐寺,未阅月,归天童。二十七年卒,年六十七。爲青原下十三世,丹霞子淳禅师法嗣。有宗法等编《天童正觉禅师广录》九卷传世。事见《广录》及所附周葵撰《塔铭》、王伯庠撰《行业记》,《嘉泰普灯录》卷九、《五灯会元》卷一四、《宝庆四明志》卷九有传。 正觉诗,以辑自《续藏经》所收《天童正觉禅师广录》编爲六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是宋代释正觉所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以禅宗的思想为基础,表达了禅修者追求超越世俗名利的境界,并强调通过内心的觉悟和修行来达到心灵的自由。
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暂不提供,我会尽力通过赏析来解读其诗意。
诗人在诗中首先表达了一种超越世俗的境界,描述了禅修者的境界是超越一切期待和名誉的。他们不追求功名利禄,而是追求内心的觉悟和灵性的提升。
诗人接着描述了禅修者的境界难以被凡夫俗子所理解。禅修者的修行境界是深奥而难以界定的,不是通过外在的功绩和成就来证明自己的价值,而是通过内在的觉悟和心灵的升华来证明自己。
诗人进一步强调了禅修者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相处。他们能够顺应时节的变化,放下对外在事物的执着,展现出内心的光明和智慧。他们以平静的心态面对生活的起伏和变化,不被外界的纷扰所动摇。
最后,诗人描绘了禅修者的境界,他们在心境宁静的状态下,能够神游于歌唱和舞蹈之中,感受到内心的自由和快乐。他们超越了尘世的烦恼,达到了内心的平和与和谐。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禅宗的语言和意象,表达了禅修者所追求的一种超越世俗的境界。诗人强调了禅修者通过内心的觉悟和修行,超越名利的束缚,与外界环境和谐相处,并达到内心的自由和平静。这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刻画出禅修者的境界和修行之道,具有深刻的哲理意味。
天遣今年到五夫,琼田千里玉平铺。波中船舫来还去,载取烟云作画图。
浮云薄高山,崇朝去还结。游子不惮烦,悠悠复徂辙。密亲自兹旷,临流何能发。衰林动远风,寒江冒轻雪。遇物隆所悲,兴愁顿难绝。无以赴洛人,怀哉但吟越。
桐树花香月半明,棹歌归去蟪蛄鸣。曲曲柳湾茅屋矮,挂鱼罾。笑指吾庐何处是?一池荷叶小桥横。灯火纸窗修竹里,读书声。
曲栏十二闲亭沼。履迹双沈人悄悄。被池寒,香炉小。梦短女墙莺唤晓。柳风轻袅袅。门外落花多少。日日离愁萦绕。不知春过了。
丈夫于世各有营,岂为公卿以身辱。先生汉之一布衣,千古谁堪继芳躅。我来停舟一登跳,双台杳渺林端矗。江水沈沈彻骨清,山光霭霭有余绿。只此江山彼江山,严刘到今定谁属?先生早知钓得名,拗折当年钓竿竹。有脚但可踏青山,何必将加帝王腹。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