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而明,虚而盈。
水天秋色共,月昼夜潮平。
无在不在,无生不生。
诸尘随起到,万化得纵横。
默默大全兮壁挂闲口,堂堂正受兮谁黏恶名。
释正觉(一○九一~一一五七),号宏智,俗姓李,隰州隰川(今山西隰县)人。年十一出家,十五落髮,十八游方,三十四出世。得度于凈明寺本宗大师,得戒于晋州慈云寺智琼律师,得法于舒州丹霞山子淳禅师。初住泗州普照寺。钦宗靖康二年(一一二七)四月,移住舒州太平兴国禅院。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十月,迁江州庐山圆通崇胜禅院。二年六月,住江州能仁寺,九月,移住真州长芦崇福禅院。三年末住庆元府天童山景德寺。绍兴八年(一一三八),受诏住临安府灵隐寺,未阅月,归天童。二十七年卒,年六十七。爲青原下十三世,丹霞子淳禅师法嗣。有宗法等编《天童正觉禅师广录》九卷传世。事见《广录》及所附周葵撰《塔铭》、王伯庠撰《行业记》,《嘉泰普灯录》卷九、《五灯会元》卷一四、《宝庆四明志》卷九有传。 正觉诗,以辑自《续藏经》所收《天童正觉禅师广录》编爲六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是一首宋代诗词,作者是释正觉。这首诗词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禅修境界,表达了一种超越物质世界的境地和生命的深远意义。
诗词中的“暗而明,虚而盈”揭示了禅修者的心境,暗指内心的宁静与安详,明指心灵的觉醒与开放;虚指对世俗的超脱与解脱,盈指内心的充实与满足。这种对矛盾状态的描述,寓意着禅修者超越了表面的现象,透过内心的洞察力,领悟到了世间事物的真实本质。
诗词中的“水天秋色共,月昼夜潮平”描绘了自然界的景色,通过水、天、月、潮的对比,表达了禅修者与自然的和谐一致。秋色的清寂与水天的辽阔共融,月亮在昼夜间不断变化,潮水平和起伏,这些景象都映照着禅修者内心的宁静与变化。
诗词中的“无在不在,无生不生”表达了禅修者对于存在和生命的觉察。它表示禅修者认识到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的,不存在绝对的存在与生灭。禅修者以超越时间与空间的视角,洞悉了宇宙的永恒与生命的流转。
诗词中的“诸尘随起到,万化得纵横”揭示了禅修者对尘世万象的超越与包容。尘世的纷扰与变幻只是表象,而禅修者洞悉其中的真实和谐,将万物的变化视为自然的法则,自己则在宇宙中自由自在地游走。
诗词中的“默默大全兮壁挂闲口,堂堂正受兮谁黏恶名”表达了禅修者对于名利的超越。禅修者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境界的提升,不追求外在的声名与地位。他们默默地寻求内心的满足,不被世俗的恶名所累,保持自己的高尚品德与正直态度。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禅修者的境界,表达了禅修者对于生命与宇宙的深刻认识,以及对于名利的超越追求。它展示了禅修者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境界的提升,以及对于世俗纷扰的超越与包容。这首诗词在宋代禅宗文化中具有独特的意义,也可让读者在忙碌的现代社会中体味到内心的宁静与超越。
本是山中人,爱说山中话。五月卖松风,人间恐无价。
军功阁束万人多,兵部门前雀哥罗。悍将武夫心失尽,可知弃甲与投戈。
世间万境一蘧卢,与道俱存是此书。千载归来人化鹤,满腔真乐我知鱼。要将德业参天连,莫把光阴掷岁余。静里功夫终透澈,一庭明月夜窗虚。
楚泽凄凉笑屈原,行吟如在浣花川。风回别墅闻桐角,烟冷荒郊挂纸钱。麰麦正香田舍乐,茅柴初熟酒家连。锦囊收拾归来晚,踏月闲敲款段鞭。
萧萧十月菊,耿耿照白草。开窗逢一笑,未觉徐娘老。风霜要饱更,独立晚更好。韩公真躁人,顾用扰怀抱。
花骢秋健绣旗开,渐远棠郊近帝台。耳目紧官终拜去,股肱雄镇暂迎来。两州将相为交代,三径渔樵阻接陪。犹赖雅章留刻石,时时闲看拂尘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