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头肉一脔,口唇皮两片。
有时说道谈禅,忽地轰雷掣电。
万机影销,一色功转。
本来无物镜非台,胡汉不痕何所见。
释正觉(一○九一~一一五七),号宏智,俗姓李,隰州隰川(今山西隰县)人。年十一出家,十五落髮,十八游方,三十四出世。得度于凈明寺本宗大师,得戒于晋州慈云寺智琼律师,得法于舒州丹霞山子淳禅师。初住泗州普照寺。钦宗靖康二年(一一二七)四月,移住舒州太平兴国禅院。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十月,迁江州庐山圆通崇胜禅院。二年六月,住江州能仁寺,九月,移住真州长芦崇福禅院。三年末住庆元府天童山景德寺。绍兴八年(一一三八),受诏住临安府灵隐寺,未阅月,归天童。二十七年卒,年六十七。爲青原下十三世,丹霞子淳禅师法嗣。有宗法等编《天童正觉禅师广录》九卷传世。事见《广录》及所附周葵撰《塔铭》、王伯庠撰《行业记》,《嘉泰普灯录》卷九、《五灯会元》卷一四、《宝庆四明志》卷九有传。 正觉诗,以辑自《续藏经》所收《天童正觉禅师广录》编爲六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诗词:《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
朝代:宋代
作者:释正觉
诗意:
这首诗以禅宗修行者的视角,表达了禅宗的境界和体验。诗中描述了禅者舌头肉一脔、口唇皮两片的状态,意味着禅者在修行中舍弃了言语和言辞的束缚,进入无语的境界。有时禅者谈论禅宗,突然间雷声轰鸣、闪电掠过,表达了禅宗体验中的突破和觉悟的瞬间。万物的表象都消失了,万象归于一色,禅者体悟到了本来面目的真实。禅者认识到,本质上并没有任何实体的存在,只是一面无物的镜子,不分胡人和汉人的差别,超越了种种界限。
赏析:
这首诗通过禅者的视角,以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描绘了禅宗修行者在修行中所体验到的境界。禅人舍弃了言语的束缚,进入到无语的境界,达到了超越文字言辞的境地。在禅宗的修行中,禅者通过实践和体验,突破了世俗的束缚和界限,感受到了本来面目的真实。诗中的雷声和闪电象征着禅宗修行中的顿悟瞬间,以一种意象化的方式表达了禅者的体验。最后两句表达了禅者超越了种族、国界和身份的境界,认识到了人类共同的本质。整首诗通过简洁而生动的表达方式,传达了禅宗的境界和思想,引发读者对禅宗修行的思考和体悟。
遥天碧荡荡,远草绿愔愔。并作相思海,春来一样深。
移根自远方,种得在僧房。六月花新吐,三春叶已长。抽茎高锡杖,引影到绳床。只为能除疾,倾心向药王。
山中寒意足,自笑索裘迟。野店鸡声饭,颓垣鸦字诗。雨余松径滑,溪涨板桥危。问讯恬轩老,乡邻总不知。
山云一坞住山翁,菘韭成畦带雪忪。飞食肉奚关我事,乳蒸豚亦为谁供。衡茅高枕人间世,蓑笠归锄雨外峰。曾读坡山菜羹赋,断无尘土到奇胸。
乔木句溪边,秋光几曲连。将归三亩宅,远寄下江船。伴尔唯征雁,悲余有暮蝉。亲朋如见问,贫外似当年。
夜久残暑尽,好风来满襟。床空唯唯轩,冠小不施簪。竹影乱凉月,林梢转晓参。人心有喧寂,何必欲云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