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孔何如,雪发霜须。
秋明月窟,春发冰壶。
妙尽还移步,功忘聊放锄。
拈来随处成宗要,向道斯人德不孤。
释正觉(一○九一~一一五七),号宏智,俗姓李,隰州隰川(今山西隰县)人。年十一出家,十五落髮,十八游方,三十四出世。得度于凈明寺本宗大师,得戒于晋州慈云寺智琼律师,得法于舒州丹霞山子淳禅师。初住泗州普照寺。钦宗靖康二年(一一二七)四月,移住舒州太平兴国禅院。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十月,迁江州庐山圆通崇胜禅院。二年六月,住江州能仁寺,九月,移住真州长芦崇福禅院。三年末住庆元府天童山景德寺。绍兴八年(一一三八),受诏住临安府灵隐寺,未阅月,归天童。二十七年卒,年六十七。爲青原下十三世,丹霞子淳禅师法嗣。有宗法等编《天童正觉禅师广录》九卷传世。事见《广录》及所附周葵撰《塔铭》、王伯庠撰《行业记》,《嘉泰普灯录》卷九、《五灯会元》卷一四、《宝庆四明志》卷九有传。 正觉诗,以辑自《续藏经》所收《天童正觉禅师广录》编爲六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诗词:《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禅宗高僧释正觉所作,描绘了禅修者的形象和境界。诗中通过描绘禅修者的面容和头发,展现了他们对世俗尘嚣的超越和内心的宁静。
诗中提到“面孔何如,雪发霜须”,表达了禅修者身处于岁月的冲刷之下,白发和皱纹如同雪和霜,显现出岁月沉淀的智慧和深度。这种形象也寓意着禅修者通过长时间的修行,达到超越尘世的境地,拥有超越尘俗的洞察力。
接下来的两句“秋明月窟,春发冰壶”运用了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禅修者内心的清净和超脱。秋天明亮的月亮和春天冰壶中的花朵都是纯净和明亮的象征,暗示禅修者的心境如同这些清净的景象一般,达到了内心的宁静和超越。
后两句“妙尽还移步,功忘聊放锄。拈来随处成宗要,向道斯人德不孤”描述了禅修者对修行的态度。禅修者通过修行使自己的智慧和悟性得到了开发和提升(妙尽还移步),但他们并不执着于修行的成果,而是将修行的成果运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拈来随处成宗要)。禅修者追求的是道的真理,他们的行为和品德与道不相悖(向道斯人德不孤),展现了他们高尚的品格和追求。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自然的景象,抒发了禅修者对禅道的追求和境界,通过对禅修者的形象描绘,表达了他们超越尘世的智慧和内心的宁静,以及对道的追求和品格的高尚。
依稀桥鹊布银潢,又见天孙作妇忙。已向烟萝深遁迹,不烦云锦粲成章。追思高会饮传烛,徒得清眠梦熟粱。却喜连朝天沛泽,庆为月姊酿秋芳。
辽廓边山没远鸿,登楼惨淡望长空。寒生橘柚千家雨,气变云沙一夜风。北斗横斜秋不尽,东溟 渡怨无穷。灵均作赋悲君国,岂独乡心入梦中。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短短蒲耳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岂但诗书对圣贤,须知屋漏与神天。设科虽较词章
何用梯媒向外求,长生只合内中修。莫言大道人难得,自是行心不到头。
苍浪两鬓斑,尽意六经间。有术佐明主,无官归故山。钓台春水碧,吟榭暮云闲。见说还家后,重将旧史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