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秋而癯,水秋而净。
得丘壑偃蹇之姿,赋猿鸟超摇之性。
离微彻见根,动静该听莹。
提来万法上看,更没一丝头剩。
释正觉(一○九一~一一五七),号宏智,俗姓李,隰州隰川(今山西隰县)人。年十一出家,十五落髮,十八游方,三十四出世。得度于凈明寺本宗大师,得戒于晋州慈云寺智琼律师,得法于舒州丹霞山子淳禅师。初住泗州普照寺。钦宗靖康二年(一一二七)四月,移住舒州太平兴国禅院。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十月,迁江州庐山圆通崇胜禅院。二年六月,住江州能仁寺,九月,移住真州长芦崇福禅院。三年末住庆元府天童山景德寺。绍兴八年(一一三八),受诏住临安府灵隐寺,未阅月,归天童。二十七年卒,年六十七。爲青原下十三世,丹霞子淳禅师法嗣。有宗法等编《天童正觉禅师广录》九卷传世。事见《广录》及所附周葵撰《塔铭》、王伯庠撰《行业记》,《嘉泰普灯录》卷九、《五灯会元》卷一四、《宝庆四明志》卷九有传。 正觉诗,以辑自《续藏经》所收《天童正觉禅师广录》编爲六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是宋代禅僧释正觉创作的一首诗词。诗人以山水景物为背景,表达了禅修者在静思中体悟到的禅意和境界。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山秋虽然褴褛凋零,水秋却清澈而纯净。山脉和溪流展现出峻峭与曲折的特征,猿猴和鸟鸣体现了超然和摇曳的本性。离开表面的虚妄,深入探索事物的本质,静观动静之间的清澈明亮。将一切法相提炼到极致,再无丝毫杂念残留。
诗中以山秋和水秋来象征世俗的虚妄和禅修者的境界。山秋的凋零褴褛和水秋的清澈纯净形成鲜明的对比,意味着禅修者超越了尘世的浮躁和虚妄,进入了内心的宁静和纯净之境。诗人通过描绘山脉和溪流的特征,表达了禅修者的姿态和本性。山脉的偃蹇和溪流的超摇,形象地展现了禅修者的谦逊和超然自在。
诗人强调了禅修者应该超越表面的现象,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禅修者应当静心聆听,洞察动静之间的真实和清明。通过禅修的修行,禅修者能够超越世俗的纷扰,洞察事物的真相。
最后两句表达了禅修者的境界已经达到了无物可附的境地。禅修者将一切法相提炼到了极致,不再有任何杂念和执著。这种超越了表象的境界,使禅修者达到了内心的宁静和解脱。
这首诗通过山水景物的描绘,表达了禅修者在静思中所体悟到的禅意和境界。禅修者超越了世俗的纷扰,洞察事物的本质,达到了内心的宁静和解脱。诗词通过简洁而富有象征性的语言,展现出禅修者的境界和禅修的精神追求。
知有岩前万树桃,未逢摇落思空劳。年年盛发无人见,三十六溪春水高。
付与东风不复言,个中端有玉妃魂。凭君细说枭卢事,暂借生香到酒盆。
染柳烟消,敲菰雨断,历历犹寄斜阳。掩冉玉妃芳袂,拥出灵场。倩他鸳鸯来寄语,驻君舴艋亦何妨。渔榔静,独奏棹歌,邀妃试酌清觞。湖上云渐暝,秋浩荡,鲜风支尽蝉粮。赠我非环非佩,万斛生香。半蜗茅屋归吹影,数螺苔石压波光。鸳鸯笑,何似且留双楫,翠隐红藏。
演经捣药已无踪,古观丹崖翠壁重。要识庐山先辈面,含情一抚六朝松。
天与云鹤情,人间恣诗酒。龙宫奉采觅,澒洞一千首。清如南薰丝,韵若黄钟吼。喜于风骚地,忽见陶谢手。籍籍九江西,篇篇在人口。芙蓉为芳菲,未落诸花后。所知心眼大,别自开户牖。才力似风鹏,谁能算升斗。无营傲云竹,琴帙静为友。鸾凤戢羽仪,骐骥在郊薮。镜湖春水绿,越客
香草参差种,幽花逐旋移。既添醒酒石,须着放生池。春在年年好,山来处处奇。吹箫吾不解,长啸却相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