澗月之孤,岩松之癯。
秋生眉目,霜侵发须。
诸法之相了空寂,妙存之性非有无。
一尘飞巨海,片雪点红炉。
应事头头俱出碍,自然妙触解回途。
释正觉(一○九一~一一五七),号宏智,俗姓李,隰州隰川(今山西隰县)人。年十一出家,十五落髮,十八游方,三十四出世。得度于凈明寺本宗大师,得戒于晋州慈云寺智琼律师,得法于舒州丹霞山子淳禅师。初住泗州普照寺。钦宗靖康二年(一一二七)四月,移住舒州太平兴国禅院。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十月,迁江州庐山圆通崇胜禅院。二年六月,住江州能仁寺,九月,移住真州长芦崇福禅院。三年末住庆元府天童山景德寺。绍兴八年(一一三八),受诏住临安府灵隐寺,未阅月,归天童。二十七年卒,年六十七。爲青原下十三世,丹霞子淳禅师法嗣。有宗法等编《天童正觉禅师广录》九卷传世。事见《广录》及所附周葵撰《塔铭》、王伯庠撰《行业记》,《嘉泰普灯录》卷九、《五灯会元》卷一四、《宝庆四明志》卷九有传。 正觉诗,以辑自《续藏经》所收《天童正觉禅师广录》编爲六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是宋代释正觉所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以禅修者的境界为主题,表达了禅修者超越尘世的境界和悟性的境地。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澗月之孤,岩松之癯。
秋生眉目,霜侵发须。
诸法之相了空寂,妙存之性非有无。
一尘飞巨海,片雪点红炉。
应事头头俱出碍,自然妙触解回途。
这首诗词充满了禅宗的意境和哲理。禅人孤立于澗月之间,瘦弱如岩松。秋天的气息透过禅人的眉目,霜寒侵入他的发须。这些描写表达了禅人与自然的融合,以及他与世俗之间的超越。
诗词中的“诸法之相了空寂,妙存之性非有无”表达了禅修者对现象世界的超越与内在真性的体悟。一尘飞扬,如同巨大的海洋,片雪点缀红炉。这里的一尘、片雪都代表了世俗的烦恼和欲望,而巨海和红炉则象征了禅修者内心的广阔和明亮。
最后两句“应事头头俱出碍,自然妙触解回途”表达了禅修者在面对事物时不受外界约束的自然心境。禅修者能够自如地应对各种事物,不受其困扰,自然地触发内在的智慧,回归本源。
这首诗词通过对禅修者境界的描绘,展现了禅宗的思想和修行境界。以自然界的景物为背景,将禅修者的境界与自然融为一体,表达了超越尘世,悟性自在的禅修境地。这种超越和自在的境界给人一种宁静、明亮和解脱的感受,使人们对禅修者的境界产生赞叹和敬仰。
卷衣上马去駸駸,檐雨飘零楚客心。归路渐惊红叶老,旧山已落白云深。庄鹏聊欲辞沧海,越鸟终须忆故林。初启松阡青未合,岭头一望一沾襟。
射蛇戏马老刘郎,不为乾坤減战场。三径寒华空怅望,閒居无酒对重阳。
最爱山居养性灵,空山为几翠为屏。乱峰雨过云犹合,小洞春深草更青。对月谩题招鹤咏,临池长写换鹅经。兴来还解吹箫管,有约离人夜半听。
投晚钟公渡放船,急流送我转千山。群犀戏浴江含石,饥雁悲鸣橹下滩。吟骨欲投鱼腹葬,梦魂那许蝶身闲。可怜八尺奇男子,不作当年跛足看。
何处花先放?向南三两村。未春天似梦,彻夜月无言。且喜昏鸦散,毋嫌翠羽喧。众芳久寂寞,赖汝照乾坤。离离压残雪,脉脉照溪滨。一任夜五月,何妨天不春!芳华凭俗赏,风味与谁亲?只觉闭门后,徘徊似有人。
日烈花休树结阴,红牙贪调万黄金。伯松不学陈遵饮,为识鸱夷是酒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