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冠家庐岳,从师岁月深。
翻同老夫见,殊寡少年心。
及此时方晏,因之名亦沈。
趋途非要路,避事乐空林。
素业在山下,青泉当树阴。
交游有凋丧,离别代追寻。
向秀初闻笛,钟期久罢琴。
残愁犹满貌,馀泪可沾襟。
勿以朱颜好,而忘白发侵。
终期入灵洞,相与炼黄金。
李端,字正已,赵郡人,大历五年进士。与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唱和,号大历十才子。尝客驸马郭暧第,赋诗冠其坐客。初授校书郎,后移疾江南,官杭州司马卒。集三卷,今编诗三卷。
《长安书事寄卢纶》
弱冠家庐岳,
从师岁月深。
翻同老夫见,
殊寡少年心。
及此时方晏,
因之名亦沈。
趋途非要路,
避事乐空林。
素业在山下,
青泉当树阴。
交游有凋丧,
离别代追寻。
向秀初闻笛,
钟期久罢琴。
残愁犹满貌,
馀泪可沾襟。
勿以朱颜好,
而忘白发侵。
终期入灵洞,
相与炼黄金。
中文译文:
年轻时住在家庭和庐山之间,
从师多年,师徒之情深厚。
翻阅古书,与老师相见,
寥寥几个年轻人心境殊异。
到了如今,才悟明事理,
因此名利也黯淡无光。
不追逐名利的路,
喜欢在宁静的林中避世。
本来有山下的职业,
清泉流过在树荫下。
交游中有离别和凋零,
离别后只能追忆。
初次听到笛声,
钟期久已放下琴弦。
心中的痛苦仍然显现在容貌上,
剩下的泪水能沾湿衣襟。
不要因为美貌,
而忘记白发已经侵蚀。
最终要进入灵洞,
一起炼制黄金。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端创作的,他以清新、含蓄的文风著称。《长安书事寄卢纶》描述了诗人年轻时的经历和心境,以及对名利和岁月流转的思考。
诗中表达了诗人年轻时在家庭和庐山之间度过的时光,他从师多年,与师徒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情感。翻阅古书,与老师相见,他发现自己与其他年轻人的心境有所不同,他的思想更加成熟。然而,当他在人生的某个阶段领悟到事理之后,他开始逐渐淡化名利的追求,享受在宁静的林中避世的乐趣。
诗中也描绘了诗人对于离别和岁月流转的感慨。他回忆起与交往的朋友们的离别和凋零,他们相聚的时光已经过去,只能通过回忆来追寻。他初次听到笛声,意味着他初次感受到时光的流逝,钟期久已放下琴弦,表示他对于过去的追忆已经停止。然而,他内心的痛苦和忧伤仍然显现在他的容貌上,他的泪水能够沾湿衣襟,表达了他对逝去时光的留恋和无法忘怀。
诗的最后几句表达了对外貌和年龄的深思。诗人告诫人们不要只看重外貌的美丽,而忽视了岁月带来的白发侵蚀。最终,诗人希望能够进入灵洞,与他人一起炼制黄金,这里的黄金可以理解为内心的修炼和提升。整首诗以诗人个人的经历和心境为主线,通过对名利、岁月和离别的思考,表达了对于内心修炼和成长的追求。
这首诗词通过简洁而含蓄的表达,展现了诗人对于人生经历和内心境界的思考和感悟。诗人在岁月流转中逐渐认识到名利的虚幻和世俗之空,他选择远离喧嚣,追求内心的宁静和提升。诗中融入了对离别和时光流逝的忧伤和留恋,以及对外貌和年龄的深思,呈现了诗人独特的生活态度和哲学思考。
整首诗情感含蓄而深沉,给人一种静谧的感觉。通过对自我和人生的反思,诗人呈现了一种超越尘世的境界追求,引发读者对于内心修炼和人生意义的思考。
闭目藏真神思凝,杳冥中里见吾宗。无边畔,迥朦胧,玄景观来觉尽空。
渭入秦宫古,褎分蜀道难。泉声春雨後,月色晓程寒。蚕浴桑芽短,禽啼杏萼丹。从来称召杜,民俗在君安。
寒入疏蓬夜雪深,是非难辩口如喑。一官不幸有奇祸,万事但求无愧心。想像骑牛开画卷,丁宁回雁寄来音。传家一首冰壶赋,未信横舟竟陆沉。
松月冷飕飕,片片云霞起。匼匝[1]几重山,纵目千万里。溪潭水澄澄,彻底镜相似。可贵灵台物,七宝[2]莫能比。
桃李门墙万柳青,诗人茅屋独凄清。檐前古木无春叶,可怪乐风亦世情。
天将南北分寒燠,北被羔裘南卉服。寒气凝为戎虏骄,炎蒸结作虫虺毒。周王止化惟荆蛮,汉武凿远通孱颜。南标铜柱限荒徼,五岭从兹穷险艰。衡山截断炎方北,回雁峰南瘴烟黑。万壑奔伤溢作泷,湍飞浪激如绳直。千崖傍耸猿啸悲,丹蛇玄虺潜蜲蛇。泷夫拟楫劈高浪,瞥忽浮沉如电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