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领从教虱子缘,夜深拜得蓆儿穿。
道乡活计君知否,饥即须餐困即眠。
邹浩(1060—1111)字志完,遇赦归里后于周线巷住处辟一园名“道乡”,故自号道乡居士,常州晋陵(今江苏常州)人。生于宋仁宗嘉祐五年,卒於徽宗政和元年,年五十二岁。元丰五年(1082)进士,调扬州颍昌府教授。吕公著、范纯仁为郡守,皆礼遇之。哲宗朝,为右正言,累上疏言事。章惇独相用事,浩露章数其不忠,因削官,羁管新州。徽宗立,复为右正言,累迁兵部侍郎两谪岭表,复直龙图阁。卒谥忠,学者称道乡先生。浩著《道乡集》四十卷,《四库总目》传于世。
《嘲垄彦和》是一首宋代诗词,作者是邹浩。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衣领从教虱子缘,
夜深拜得蓆儿穿。
道乡活计君知否,
饥即须餐困即眠。
诗意:
这首诗词以一种幽默、讽刺的口吻,描述了一个贫困人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态度。诗人用夸张的语言描绘了他的生活环境和日常困境,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嘲讽和对生活的坦然接受。
赏析:
这首诗词以一种戏谑的语气,对贫穷与艰辛的生活进行了嘲讽。首句“衣领从教虱子缘”暗示了诗人的衣服已经破旧不堪,甚至被虱子咬破。接着,“夜深拜得蓆儿穿”表达了诗人为了保暖,只能在深夜时拜访别人,并通过拜访获得一件破蓆子作为衣物。这种生活的艰辛和窘迫在诗中被夸张地描绘出来。
然而,诗的最后两句“道乡活计君知否,饥即须餐困即眠”则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坦然接受和对自己处境的无奈。诗人暗示自己是一个道上的行旅,没有稳定的生计,只能靠临时的工作来维持生活。他告诉读者,只要能够解决温饱问题,饥饿时及时吃饭,困倦时及时休息就足够了。
整首诗词通过夸张、幽默的手法,展示了一个贫困人的生活状态和对生活的态度。尽管生活艰辛,但诗人以一种坦然和幽默的态度面对,表达了对现实的讽刺和对生活的接受。这首诗词在宋代社会背景下,反映了贫困人的生活状况,同时也传达了一种淡泊、豁达的人生观。
诸公学道,略听予言。如同干句家缘。试看登杆踏索,走马行船。何曾说辛道苦,遇艰难、转转心坚。忘危险,更忘身忘命,忘后忘前。不管傍人冷笑,殷勤地,常常谨谨专专。假是苏秦陆贾,说不回肩。人能如斯向道,可搜真、搜妙搜玄。无不悟,又何愁不做神仙。
弓刀陌上,净蛮烟瘴雨,朔云边雪。幕府横驱三万里,一把平安遥接。方丈三韩,西山八诏,慕义羞椎结。梯航入贡,路经头痛身热。今代文武通人,青霄不上,却把南州节。虏马秋肥雕力健,应看名王宵猎。壮士长歌,故人一笑,趁得梅花月。王春奏计,便须平步清切。
山瘦溪如练,丹青见亦稀。乱鸦将景过,孤鹜带霞飞。秋色此时老,故园何日归。西风吹独立,搔首怯征衣。
萧条良夜永,秋草对衰颜。露下鸟初定,月明人自闲。独悲无旧业,共喜出时艰。为问功成后,同游何处山。
遍室清凉,满堂功德。四方八表无遮塞。灵光万道出昆仑,人前岂敢夸仙格。缄口无言,灰心有则。姓名已录华胥国。逍遥自在看长安,金花
按图得此已欣然,胜趣何尝有变迁。一把香茅千个玉,不妨邂逅揖苏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