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日塞垣入,御风塘路归。
胡皆跃马去,雁却背人飞。
烟水吾乡似,家书驿使稀。
匆匆照颜色,恨不洗征衣。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歷签书淮南判官、知鄞县、通判舒州,召爲群牧判官。出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嘉祐三年(一○五八),入爲度支判官,献万言书极陈当世之务。六年,知制诰。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出知江宁府。寻召爲翰林学士。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除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七年,因新法迭遭攻击,辞相位,以观文殿学士知江宁府。八年,復相。九年,再辞,以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十年,免府任,爲集禧观使,居江宁钟山。元丰元年(一○七八),封舒国公。后改封荆。哲宗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绍圣中謚文。着有《临川集》一百卷、《唐百家诗选》二十卷、《新经周礼义》二十二卷(残)。另有《王氏日录》八十卷、《字说》二十卷、《老子注》二卷、《洪范传》一卷、《论语解》十卷,与子雱合着《新经诗义》三十卷,均佚。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四《王荆公安石传》。《宋史》卷三二七有传。 王安石诗,有全集本和诗集李壁注本两个系统。今以明嘉靖三十九年吉阳何氏抚州覆宋绍兴中桐庐詹大和刊《临川先生文集》(《四部丛刊初编》影印,其中诗三十七卷,第三十八卷有六首四言诗)爲底本。校以南宋龙舒刊《王文公文集》本(简称龙舒本),张元济影印季振宜旧本《王荆文公诗李雁湖笺注》本(张氏以爲系元大德本,据今人考证,实明初刻本,简称张本),清缪氏小岯山房刊本(简称缪本),日本蓬左文库所藏朝鲜活字本(简称蓬左本)。校本多出底本的诗,以及从他书辑得的集外诗,分别编爲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卷,各本多有与他人诗集互见或误收的诗,前人已多有指明。爲谨慎计,凡本集各本已收的诗,仍全部收入,在诗题下加注或加按说明;《瀛奎律髓》误收的他人诗,入存目。
诗词:《乘日》
乘日塞垣入,
御风塘路归。
胡皆跃马去,
雁却背人飞。
烟水吾乡似,
家书驿使稀。
匆匆照颜色,
恨不洗征衣。
中文译文:
乘着旭日穿过塞垣,
驾驭着风驰骋于湖塘之路。
蛮夷们都骑马疾驰而去,
只有候鸟背离人群飞翔。
烟波水色如同我的故乡,
家书很少由驿使传送。
匆匆忙忙地照料衣物上的颜色,
遗憾不能洗净征途上的尘垢。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文人王安石创作的作品,深情地描绘了旅途中的离愁别绪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诗的开篇以"乘日塞垣入"描绘了一幅早晨穿过边塞的景象,阳光照耀下的塞垣给人一种壮丽的感觉。接着,诗人描述了自己乘着风驰骋于湖塘之路,形容行程的迅捷和畅快。
第三、四句描述了蛮夷们骑马疾驰而去,而候鸟却背离人群飞翔。这种对比表达了人与自然的不同命运,人类的忙碌与追求,与自然界的自由和随性相比显得微不足道。
接下来的两句"烟水吾乡似,家书驿使稀"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诗人在异乡,透过烟波水色,联想到自己的家乡,感叹两地的相似之处。而"家书驿使稀"则暗示了信息传递的困难,家书很少通过驿站传送,增加了诗人与家乡之间的隔阂和思念之情。
最后两句"匆匆照颜色,恨不洗征衣"表达了诗人匆忙奔波的身影,同时也流露出他对旅途中的尘垢的遗憾和愿望。诗中的"征衣"可以理解为行军打仗时所穿的衣物,也可以象征着人生的奔波和劳累。诗人希望能洗去旅途的辛劳,回到家乡享受宁静和温暖。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通过对旅途景色的描绘和内心情感的抒发,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和对旅途艰辛的感叹,展示了王安石细腻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
池面轻风卷碧罗,残英寂寂委微波。暗香又逐落英去,奈此疏云淡月何。
孤生知永弃,末路嗟长勤。久安儋耳陋,日与雕题亲。海国此奇士,官居我东邻。卯酒无虚日,夜棋有达晨。小瓮多自酿,一瓢时见分。仍将对床梦,伴我五更春。暂聚水上萍,忽散风中云。恐无再见日,笑谈来生因。空吟清诗送,不救归装贫。
路傍谁家女,踌躇不能去。自言妾小时,家本樵川住。十五嫁良人,长年秉机杼。辛勤奉舅姑,足不越庭户。去年秋枣红,边人健如虎。移家入深林,自谓百无虑。空山鸣剑戟,失色骇相顾。星散各偷生,不幸适相遇。妾身如风花,飘零委尘土。妾命如蜉蝣,焉能保朝暮。一死恨不蚤,空为
凉风已袅袅,露重木兰枝。独上高楼望,行人远不知。轻寒入洞户,明月满秋池。燕去鸿方至,年年是别离。
办取看花沽酒钱,素肌娇怯冷笼烟。愁遗弟子离园日,泪尽宫妃过驿年。缟夜露零啼恨湿,扶春雪压洗妆妍。秋千院落清明近,绝艳能期月黑天。
江上春风底事寒,主张火柜一雷鼾。不干酒力浓时困,自是人情熟处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