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仙伯昔曾来,陈迹何人恋碧苔。
为爱同安毛令尹,恩勤祠宇奉尊罍。
陈宓(一一七一~一二三○),字师復,学者称復斋先生,莆田(今属福建)人。俊卿子。少及登朱熹之门,长从黄榦学。以父荫入仕。宁宗庆元三年(一一九七),调监南安盐税(本集《丁巳选调》)。歷主管南外睦宗院,再主管西外。嘉定三年(一二一○),知安溪县(明嘉靖《安溪县志》卷六)。七年,入监进奏院,迁军器监簿。九年,因建言忤史弥远,出知南康军。任满,改知南剑州,创延平书院。十七年,命知漳州,闻宁宗卒,乞致仕。理宗宝庆二年(一二二六),起提点广东刑狱,未上,主管崇禧观。绍定三年卒,年六十。追赠直龙图阁。有《復斋先生龙图陈公文集》二十三卷等。事见清干隆《福建通志》卷四四,《宋史》卷四○八有传。 陈宓诗,以清抄《復斋先生龙图陈公文集》(藏南京图书馆)爲底本。底本形式尚整饬,但错漏极多,除少量酌校有关书引录,大量明显形误字、别体字径改;涉及文义的误字,改后加校;部分无法确定的错漏,加校。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承同安宰惠朱文公祠堂记辄以小诗为谢》是宋代陈宓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紫阳仙伯昔曾来,
陈迹何人恋碧苔。
为爱同安毛令尹,
恩勤祠宇奉尊罍。
诗意:
这首诗词记录了同安宰惠朱文公祠堂的情景。诗人提到了紫阳仙伯,指的是神话中的道教八仙之一。他曾经来过这里,现在只有碧苔留下了他的足迹。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同安毛令尹的深深敬爱之情,赞颂了他对祠宇的勤奉和对祖先的尊敬。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紫阳仙伯的过去和现在的对比,展示了时光的流转和岁月的变迁。碧苔成为了见证,承载了历史的痕迹。诗人借此表达了对历史的敬仰和对祖先的怀念之情。
诗中提到的同安毛令尹是指毛文锡,他在宋代担任过同安县的毛令尹职务,对待宰惠朱文公祠堂非常恩勤。诗人对他的称赞和感激之情溢于言表。诗人通过描述毛令尹的奉献和尊敬,强调了对祖先和宗庙的重视,传递了对传统文化和家族血脉的传承之情。
整首诗词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描绘了历史的沧桑和个人情感的表达,展示了作者对历史和传统的关怀与敬重。通过对人物和场景的描写,诗人表达了对祖先和传统文化的敬意,并呼唤后人应该继承和传承这份家族的情感与责任。
山县为官不见山,一朝列嶂忽当关。抽身牒拆时舒眼,领客杖藜聊解颜。常乐本来由我静,倦飞每尔愧知还。莫嫌邑小仍兼陋,曾有涪翁赏中间。
娇黄无力趁芳菲,待得秋风落叶飞。空有丹心能就日,年年憔悴对斜晖。
急雨收春,斜风约水。浮红涨绿鱼文起。年年游子惜余春,春归不解招游子。留恨城隅,关情纸尾。阑干长对西曛倚。鸳鸯俱是白头时,江南渭北三千里。
长飚卷炎埃,澄空出秋素。迢迢铁瓮城,回首隔苍雾。酒帘颺荒市,笳鼓发深戍。倚逢问舟人,云是新丰路。篱路鸡欲栖,野水牛半流。不见抱琴人,斜阳在高树。
穷人不谋欢,元夜如常时。晴雨均寂寞,蚤与一睡期。朱门粲灯火,歌舞临酒池。酒阑欢不足,九街恣游嬉。前呵惊市人,箫鼓逐后随。片云头上黑,翻得失意归。
大庾岭头春似海,不是寻常白玉堂。昨夜护龙河上看,一天明月四檐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