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岭莽回互,古刹藏乔林。
平川一目尽,列岫千重深。
昔人几经历,我辈复登临。
山川谅不改,徒伤怀古心。
张嵲(一○九六~一一四八),字巨山,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徽宗宣和三年(一一二一)上舍中第,调唐州方城尉,改房州司法参军,辟利州路安抚司干办公事。高宗绍兴五年(一一三五)召试,除秘书省正字。七年,迁校书郎、着作郎(《南宋馆阁录》卷七)。八年,出爲福建路转运判官(同上书)。十年,兼实录院检讨、守起居舍人、兼侍讲、试中书舍人(《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卷一三五、一三七)。升实录院同修撰,十一年,罢。起知衢州。十八年,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献《绍兴中兴復古诗》以希进用,寻卒(同上书卷一三九、一五八),年五十三。有《紫微集》(《宋史·艺文志》,《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作《张巨山集》)三十卷,久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三十六卷。《宋史》卷四四五有传。 张嵲诗,以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紫微集》爲底本,参校《湖北先正遗书》影印清文津阁《四库全书》本(简称文津本)以及残本《永乐大典》引诗。新辑集外诗句,编附卷末。
诗词:《呈同游诸公》
朝代:宋代
作者:张嵲
众岭莽回互,古刹藏乔林。
平川一目尽,列岫千重深。
昔人几经历,我辈复登临。
山川谅不改,徒伤怀古心。
中文译文:
众多山岭蜿蜒交错,古刹藏在茂密的树林中。
平坦的平原一望无际,群山连绵不断。
历经千百年的人们,我们这一代再次登临。
山川景色依旧,唯有怀古之情让人感伤。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作者与同伴们一同游览山川的景色,表达了对山川自然之美和历史的思考与感慨。
首先,作者描绘了山岭交错的景象,形容众多山峦环绕交错,给人一种壮丽的感觉。古刹藏在茂密的树林中,增添了一份宁静和神秘感。
接着,诗人描述了平坦的平原,一眼望不到边际,而群山却连绵不断,给人以深远的感受。这种对比凸显了山川之美,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赞叹。
诗的下半部分,作者提到了历经时光的人们,他们曾经也登临过这些山川,古往今来,人们对山川的热爱和感慨是相通的。然后,作者与同辈再次登临山川,感受到了历史的延续,山川的永恒。这种对历史的思考和与前人的共鸣,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情感和对传统的珍视。
整首诗以自然山川为背景,通过描绘山川之美以及对历史的思索,表达了作者的怀古之情。作者通过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对历史的思考,展示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历史的敬仰,表达了一种对时光流转的感慨和对传统文化的珍视。这首诗以简洁、凝练的语言,让人在欣赏山川之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与思考。
倾国倾城,非花非雾,春风十里独步。胜如西子妖绕,更比太真澹泞。铅华不御。漫道有、巫山洛浦。似恁地、标格无双,镇锁画楼深处。曾被风、容易送去。曾被月、等闲留住。似花翻使花羞,似柳任从柳妒。不教歌舞。恐化作、彩云轻举。信下蔡、阳城俱迷,看取宋玉词赋。
曲坡行尽处,鸡犬两三家。十里长亭路,青山道正赊。
远使随双节,新官属外台。戎装非好武,书记本多才。移帐依泉宿,迎人带雪来。心知玉关道,稀见一花开。
论交乡里各儿童,三纪相看两鬓蓬。孤宦无资元附骥,故人得意近乘骢。秦仪面激殊今日,管鲍心知有古风。归兴严程何太急,片时车马复西东。
杏花过雨,渐残红零落,胭脂颜色。流水飘香人渐远,难托春心脉脉。恨别王孙,墙阴目断,手把青梅摘。金鞍何处,绿杨依旧南陌。消散云雨须臾,多情因甚,有轻离轻拆。燕语千般,争解说、些子伊家消息。厚约深盟,除非重见,见了方端的。而今无奈,寸肠千恨堆积。
拶到悬崖撒手时,七斤衫重有谁知。寒来暑往浑无用,挂在赵州东院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