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前斫案决大议,赤壁火船烧战旗。
若使曹公忠汉室,周郎争敢破王师。
郑獬(一○二二~一○七二),字毅夫,一作义夫,纾子。安州安陆(今属湖北)人。仁宗皇祐五年(一○五三)进士(《续资治通鑑长编》卷一七四)。通判陈州,入直集贤院、度支判官、修起居注、知制诰。英宗治平中出知荆南,还判三班院。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拜翰林学士(《宋会要辑稿》仪制三之三四),权知开封府。二年,出知杭州,三年,徙青州(《干道临安志》卷三)。因反对青苗法,乞宫祠,提举鸿庆宫。五年卒(《续资治通鑑长编》卷二三八),年五十一。有《郧溪集》五十卷。原本久佚,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及《宋文鑑》、《两宋名贤小集》中辑爲二十八卷,其中诗六卷。《东都事略》卷七六、《宋史》卷三二一有传。 郑獬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民国卢靖辑《湖北先正遗书》所收《郧溪集》(蒲圻张国淦据京师图书馆所钞库本刊刻,简称张本,张本所附校勘记称张本校)、《两宋名贤小集》卷一三三《幻云居诗稿》等。又自《舆地纪胜》、《永乐大典》等书中辑得集外诗,编爲第七卷。
《赤壁》是一首宋代诗词,它以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为背景,由诗人郑獬创作。这首诗词通过生动的描写和对历史事件的思考,表达了对忠诚、智谋和英勇的赞美。
诗词中的第一句“帐前斫案决大议,赤壁火船烧战旗”揭示了赤壁之战前的紧张氛围。这里的“帐前斫案”指的是在决策中斩断案桌,显示出决定大事的决心。而“赤壁火船烧战旗”则是描述赤壁之战中曹军战船被周瑜智谋所燃烧的情景,这一举动象征着智慧与胆识。
诗词中的第二句“若使曹公忠汉室,周郎争敢破王师”表达了对曹操忠于汉室的期望,同时也赞美了周瑜与他的军队迎战曹军的勇敢。这句诗词提醒人们,如果曹操真心为国家忠诚,周瑜也会挺身而出去击破曹军。
整首诗词展现了赤壁之战的壮丽场景和其中的英雄人物。它赞美了勇敢、智慧和忠诚,并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崇高敬意。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含蓄的赞美,这首诗词给人以启迪和思考,使读者能够体味到历史中的伟大时刻和人物的光辉形象。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对赤壁之战的描绘,表达了对忠诚和智谋的赞美,弘扬了英雄主义精神,并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人物的英勇。
京携刽子丹谁颈,怒发私书族几家。天上那无黄背子,人间岂有白桃花。
巉岩恶面插苍须,中道时时自笑呼。但怪佯狂轻去俗,果闻高论足开余。恶看富贵庸男子,喜见徜徉隐丈夫。我是自高无许可,今朝为子一长吁。
望里春风接翠微,无情风自送潮归。钱塘江上怅斜晖。我似江潮来又去,君如鸥鹭逐波还。人生知己总相怀。
人有岁寒心,乃有岁寒节。何能貌不枯,虚心听霜雪。
东望山阴何处是?往来一万三千里。写得家书空满纸!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寄语红桥桥下水,扁舟何日寻兄弟?行遍天涯真老亦!愁无寐,鬓丝几缕茶烟里。
吴儿生长狎涛渊,冒利轻生不自怜。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