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山山下仇人,白头宦学走风尘。
问渠家住山何处,云气漫漫不知路。
诗人作事例多痴,逢山且画且题诗。
不如邻翁不识与画,一生耕钓仇山下。
戴表元(一二四四~一三一○),字帅初,又字曾伯,号剡源先生,又称质野翁、充安老人,奉化(今属浙江)人。度宗咸淳五年(一二六九)入太学,七年第进士,授建康府教授。恭帝德祐元年(一二七五),迁临安府教授,不就。元兵陷浙,避乱他郡,兵定返鄞,以授徒、卖文自给。元成宗大德八年(一三○四),以荐爲信州教授,秩满改婺州,以疾辞。武宗至大三年卒,年六十七。有《剡源文集》三十卷,其中诗四卷。事见本集自序、《清容居士集》卷二八《戴先生墓志铭》。 戴表元诗,以《四部丛刊》影印明万历九年刊《戴先生文集》爲底本。校以明刻六卷本《剡源先生文集》(简称明刻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仇山图》是宋代诗人戴表元的作品。这首诗以仇山为背景,描绘了一个白发苍苍的文人游走在风尘之中的形象。诗人向仇山下的仇人询问家住何方,但云雾弥漫,他却不知道前方的路途。诗人在创作中表现出了自己多次行事的痴迷,每当遇到山水之景,他不仅画下来,还题写了诗篇。然而与他相邻的一位老翁却不识字,只专心耕种和钓鱼,过着宁静的生活,与仇山相依为伴。
这首诗通过描绘仇山山下的景色,展现了诗人游走于纷扰尘世的心境。仇山的云雾环绕,使得山路难辨,象征着诗人在人生道路上的迷茫与困惑。诗人对于山水的痴迷和创作的执着,反映了他对艺术的追求和对美的敏感。与邻翁的对比则凸显了诗人与普通人生活态度的差异。邻翁专注于耕种和钓鱼,过着平淡宁静的生活,与自然和谐相处,与仇山形成了一种默契的关系。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的思考和对于艺术的追求。通过仇山的描绘,诗人抒发了对于自身处境的感叹和对于迷茫的探索。同时,通过与邻翁的对比,诗人也点出了人们对于生活和艺术的不同选择和态度。《仇山图》以其朴实而深刻的诗意,使读者能够沉浸在山水之间,感受到人生的禅意和对于美的追求。
说得一尺,行得一尺。身非肉团,心如墙壁。用光眉十方,照世眼双碧。诸尘三昧兮在我自然,万像森罗兮与渠平出。
默默守柴荆,人间事颇更。病方知养性,贫始欲谋生。尚有狂奴态,元无老婢声。迩来尘虑尽,勿怪小诗清。
机忘室亦空,静与沃洲同。唯有半庭竹,能生竟日风。思山海月上,出定印香终。继后传衣者,还须立雪中。
庭竹森疏玉质寒,色包葱碧尽琅玕.翠筠不乐湘娥泪,斑箨堪裁汉主冠。成韵含风已萧瑟,媚涟凝渌更檀栾。此君引凤为龙日,耸节稍云直上看。
早日羁游所,春风送客归。柳花还漠漠,江燕正飞飞。歌舞知谁在,宾僚逐使非。宋亭池水绿,莫忘蹋芳菲。
天嫌物兼美,而使密云藏。已向石屏见,何须照席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