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声风暖野梅香,湖上凭阑日渐长。
一样楼台围佛寺,十分烟雨簇渔乡。
鸥横残葑多成阵,柳映危桥未着行。
终约吾师指芳草,静吟闲步岸华阳。
林逋(九六八~一○二八),字君復,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少孤力学,恬淡好古。早年放游江淮间,后隠居杭州孤山,相传二十年足不至城市,以布衣终身。仁宗天圣六年卒(宋桑世昌《林逋传》,明万历本《林和靖先生诗集》附),年六十一(《咸淳临安志》卷六五)。真宗闻其名,曾赐粟帛;及卒,仁宗赐謚和靖先生。有《林和靖先生诗集》四卷。《宋史》卷四五七有传。 林逋诗,以明正德间黑口本爲底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四部丛刊》所收影明钞本即据此)。校以宋绍熙间沈诜刻本(简称宋本,祇残存卷上)、明正统八年王玘刻本(简称正统本)、明万历间诸时宝刻本(简称万历本)。并参校清康熙四十七年吴调元刻本(简称康熙本)、日本贞享三年柳枝轩刊本(二卷本,简称和刻)、一九六○年文物出版社影印《宋林逋自书诗卷》(简称自书诗卷)及《淳祐临安志》(简称《淳祐志》)、《咸淳临安志》(简称《咸淳志》)、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等,且吸收了清卢文弨以正统本校康熙本(简称卢校)、商务印书馆一九三五年邵裴子校本(简称邵校)的部分成果。另据自书诗卷、康熙本、《淳祐志》、《永乐大典》等书中辑得之集外诗,附于第四卷卷末。
《酬昼师西湖春望》是宋代诗人林逋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描绘了西湖春天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师长的感激之情。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笛声风暖野梅香,
湖上凭阑日渐长。
一样楼台围佛寺,
十分烟雨簇渔乡。
鸥横残葑多成阵,
柳映危桥未着行。
终约吾师指芳草,
静吟闲步岸华阳。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西湖春天的景色为背景,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感激之情,展现了诗人对美的追求和对师长的敬仰。
诗的开头,诗人通过描述笛声和风暖,以及野梅的香气,展现了春天的气息和自然的美妙。接着,诗人站在湖边的栏杆上,看着春天的日子一天天变长,暗示着春天的到来和时间的流逝。
接下来的两句,诗人描绘了一座楼台围绕着佛寺,烟雨笼罩着渔村,形成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景象。这里的楼台和佛寺象征着人文和宗教的存在,与自然景色相互交融,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接着,诗人描述了湖上的鸥鸟成群飞翔,柳树倒映在危桥上,形成了一幅动态而生动的画面。这里的鸥鸟和柳树,象征着自然界的生命力和美丽,与前文的宁静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最后两句,诗人表达了对师长的感激之情。诗人约定自己的师长在芳草丛中相见,一起静静地吟诵诗歌,漫步在华阳岸边。这里的芳草和岸边的华阳,象征着美好和宁静,也体现了诗人对师长的敬仰和对诗歌创作的热爱。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师长的感激之情的表达,展现了诗人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同时也传递了对和谐、宁静和美好的向往。
步虚声裹八奇翁,八奇须信古英雄。宾朋未散山翁醉,听歌同入醉乡中。
书生活计极萧骚,爝火微明似束蒿。犬子地寒徒壁立,元龙身懒谩楼高。笔端未办夸三绝,酒里犹能扫二豪。又向诗坛蕲借一,强磨铅钝齿吹毛。
弹压殊非翼翼商,藉公惠养破天荒。从今若说京都政,不数前张数后张。
想玉人花容柳眉,不由人不如呆似痴。无奈云山遮蔽,生隔断路东西,生隔断路东西。
残菊无复花,游蜂抱枯丛。我老复多疾,寄迹穷巷中。开门无客至,安取樽不空。夕阳挂高树,此日还匆匆。
南朝三十六英雄,角逐兴亡尽此中。有国有家皆是梦,为龙为虎亦成空。残花旧宅悲江令,落日青山吊谢公。止竟霸图何物在,石麟无主卧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