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暗花寒春在否,烟波漠漠不禁愁。
此愁肯逐杨花散,常与幽人种白头。
晁说之(一○五九~一一二九),字以道,一字伯以,济州鉅野(今山东巨野)人(《宋史·晁补之传》)。因慕司马光爲人,自号景迂生。神宗元丰五年(一○八二)进士。哲宗元祐初,官兖州司法参军,绍圣时爲宿州教授,元符中知磁州武安县。徽宗崇宁二年(一一○三),知定州无极县。后入党籍。大观、政和间临明州造船场,起通判鄜州。宣和时知成州,未几致仕。钦宗即位,以着作郎召,除秘书少监、中书舍人,復以议论不合,落职。高宗立,召爲侍读,后提举杭州洞霄宫。建炎三年卒,年七十一。有《嵩山文集》(又名《景迂生集》)二十卷。事见《嵩山文集》附录其孙子健所作文集后记,《晁氏世谱节录》,及集中有关诗文。 晁说之诗,以四部丛刊续编影印旧钞本《嵩山文集》(集中“祯”字皆缺,注“今上御名”,当沿宋本之旧)爲底本。校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等。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愁》是一首宋代晁说之创作的诗词。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内心的愁苦情绪,并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来表达这种情感。
诗中的第一句“云暗花寒春在否”描绘了春天的景象,但作者却感到云暗花寒,暗示了他内心的忧愁。第二句“烟波漠漠不禁愁”通过描绘烟雾弥漫的景象,进一步强调了作者的愁苦情绪。
接下来的两句“此愁肯逐杨花散,常与幽人种白头”表达了作者希望这种愁苦能够随着杨花的飘散而散去,但却常常与幽居的人一起种下白发。这里的“幽人”指的是隐居的人,暗示了作者自己的孤独和忧愁。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将作者内心的愁苦情绪与外在的春天景象相结合,表达了作者深沉的忧愁之情。这首诗词给人一种寂寥、忧伤的感觉,同时也反映了宋代文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
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
云暗花寒春在否,
烟波漠漠不禁愁。
此愁肯逐杨花散,
常与幽人种白头。
愁苦的春天,云暗花寒,
烟雾弥漫,愁苦难禁。
这种愁苦能否随着杨花的飘散而散去,
常常与隐居的人一起种下白发。
这首诗词通过简洁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情绪和对生活的思考。
去岁辞巢别近邻,今来空讶草堂新。花开对语应相问,不是村中旧主人。
屏障重重翠幕遮。兰膏烟暖篆香斜。相思树上双栖翼,连理枝头并蒂花。敧凤髻,亸乌纱。云慵雨困兴无涯。个中赢取平生事,兔走乌飞一任他。
雨后泥深马费鞭,看来遵陆岂如船。人行滩过无多水,雁带云飞不尽天。束担侵晨离故县,算程明日至临川。长安锺喜何时听,东望犹争路一千。
拂露金舆丹旆转,凌晨黼帐碧池开。南山倒影从云落,北涧摇光写溜回。急桨争标排荇度,轻帆截浦触荷来。横汾宴镐欢无极,歌舞年年圣寿杯。
远近作人天,王城指日边。宰君迎说法,童子伴随缘。到处花为雨,行时杖出泉。今宵松月下,开阁想安禅。
长松瑟瑟摇悲风,方床冷枕鸣秋蛩。短衾客子起孤决,平明归思如春鸿。我家君家各阳羡,梦寐不听闽山钟。自从胡马饮江水,去住彼此随飞蓬。那知万里一樽酒,天云落日聊春容。野林秋净山更远,楼殿突兀藏丹枫。银钩玉筹光照座,高歌大笑声摩空。长亭著鞭莫太早,愁色正在登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