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初过白沟北望燕山》

青山如壁地如盘,千里耕桑一望宽。
虞帝肇州疆域广,汉家封国册书完。
因循天宝兴戎易,痛惜雍熙出将难。
今日圣朝恢远略,偃兵为义一隅安。

作者介绍

苏颂(一○二○~一一○一),字子容,本泉州同安(今属福建)人,以父绅葬润州丹阳(今属江苏)而徙居,遂占籍丹阳。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清王捷南《福建通志稿·苏颂传》)。皇祐五年(一○五三),召试馆阁校勘,同知太常礼院。嘉祐四年(一○五九),迁集贤校理,充编定馆阁书籍官。六年,出知颍州。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三司度支判官。四年,出爲淮南转运使。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擢知制诰。二年,因奏事不当免。四年,出知婺州,移亳州。七年,授秘书监、知银臺司,未几,出知应天府、杭州。元丰元年(一○七八),权知开封府,坐治狱事贬知濠州,改沧州。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诏判吏部,寻充实录馆修撰兼侍读。四年,迁翰林学士承旨。五年,除右光禄大夫、守尚书左丞。七年,拜左光禄大夫、守尚书右僕射兼中书侍郎。八年,罢爲观文殿大学士、集禧观使。復知扬州。绍圣四年(一○九七),以太子少师致仕。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卒,年八十二。有《苏魏公文集》七十二卷(其中诗十四卷),由其子于宋高宗绍兴九年(一一三九)编成,流传至今。事见本集卷五《感事述怀诗》自注、《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三○宋曾肇撰《苏丞相颂墓志铭》。《宋史》卷三四○有传。 苏颂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苏魏公文集》爲底本,校以丁丙八千卷楼本(简称丁本,藏南京图书馆)、清道光间孙苏廷玉刻本(简称道光本)、北京图书馆藏清钞本(简称钞本)等。丁本较底本多四首诗,依原次编入集中。底本卷二八中的乐章、春帖子、口号及新辑集外诗一首,编爲第十五卷。

作品评述

《初过白沟北望燕山》是宋代苏颂的诗作。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初过白沟北望燕山,
初次来到白沟,北望着燕山,
青山如壁地如盘,
青山连绵起伏,地势蜿蜒曲折,
千里耕桑一望宽。
千里之地尽是农田,一望无际辽阔。

虞帝肇州疆域广,
虞帝开创了州域广阔,
汉家封国册书完。
汉朝封国的册封文书已完成。
因循天宝兴戎易,
遵循着天宝年间兴兵易策略,
痛惜雍熙出将难。
感慨雍熙年间出将入相的艰难。

今日圣朝恢远略,
如今圣朝恢复了远大的政策,
偃兵为义一隅安。
停止战争以保护国家,安享一隅之地。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山水和历史时代的转变,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安定和太平盛世的向往。诗中以青山和地势来形容山脉的壮丽景色,表达了大自然的庞大和辽阔。同时,诗人也通过提到虞帝和汉朝,暗示了历史上封国的广袤疆域。在描述历史时代的变迁时,诗人表达了对战乱年代的痛惜,以及对当时统治者智慧决策的赞叹。最后,诗人以表现当代圣朝的安定和国家的繁荣,表达了对和平与安宁的祝愿。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和鲜明的意象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色和历史背景,表达了作者对和平与安定的向往。同时,诗中也反映了诗人对历史的思考和对国家兴衰的关注。整体而言,这首诗在形式上简洁明了,意境深远,富有感情色彩,展示了苏颂的才华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 《次韵傅丈见寄》

    到处能行到处藏,饭余挂钵解茶囊。不缘头上五分白,始与人间万事忘。一介远劳询近日,十年如此住南荒。只今已是交游绝,不问比邻不择乡。

  • 《悼亡九首》

    遥夜新霜凋碧槐,三更寒月满堂阶。美人化作秋风去,只有清魂梦里来。

  • 《次韵能之贺除》

    初无家学赡三余,滥被君恩有此除。非取金华能占对,但令东观与观书。汗颜莫称英髦选,冷眼终输山泽居。自昔与君忧世切,只今何策塞侵渔。

  • 《南柯子》

    秋晚霜初肃,江寒雾未收。西风吹老白苹洲。长笛一声、谁在水边楼。带绿枨新破,真醇酒旋_。簪花莫怪老人羞。直是黄花、羞上老人头。

  • 《母子吟》

    游子行远方,慈母在高堂。砌有忘忧草,对之还断肠。母心乃如斯,子心其可忘。子心苟如母,足以感苍苍。君不见汉蔡邕,晋王祥。

  • 《酬鸿胪裴主簿雨后北楼见赠(一作高適诗)》

    暮霞照新晴,归云犹相逐。有怀晨昏暇,想见登眺目。问礼侍彤襜,题诗访茅屋。高楼多古今,陈事满陵谷。地久微子封,台馀孝王筑。裴回顾霄汉,豁达俯川陆。远水对孤城,长天向乔木。公门何清静,列戟森已肃。不叹携手稀,常思著鞭速。终当拂羽翰,轻举随鸿鹄。

版权所有©成语大全网   网站地图 辽ICP备170134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