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峰雪犹积,万木春已回。
穷阴倦羇束,忽欣阳景开。
徐步出衡门,中野展幽怀。
杖策遂侵寻,独下前山隈。
惊湍激远飚,疏篁耿寒梅。
婆娑时动容,似与客徘徊。
岁晏益多感,况斯韶景催。
暂赏岂所懽,离念方摧颓。
还观增怆恻,三叹为谁来。
张嵲(一○九六~一一四八),字巨山,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徽宗宣和三年(一一二一)上舍中第,调唐州方城尉,改房州司法参军,辟利州路安抚司干办公事。高宗绍兴五年(一一三五)召试,除秘书省正字。七年,迁校书郎、着作郎(《南宋馆阁录》卷七)。八年,出爲福建路转运判官(同上书)。十年,兼实录院检讨、守起居舍人、兼侍讲、试中书舍人(《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卷一三五、一三七)。升实录院同修撰,十一年,罢。起知衢州。十八年,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献《绍兴中兴復古诗》以希进用,寻卒(同上书卷一三九、一五八),年五十三。有《紫微集》(《宋史·艺文志》,《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作《张巨山集》)三十卷,久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三十六卷。《宋史》卷四四五有传。 张嵲诗,以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紫微集》爲底本,参校《湖北先正遗书》影印清文津阁《四库全书》本(简称文津本)以及残本《永乐大典》引诗。新辑集外诗句,编附卷末。
窗阴忽霁独往山下看梅
这首诗是宋代张嵲所作,描绘了一个人独自走出窗户的阴影,来到山下观赏梅花的情景。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以及情感的抒发,表达了对岁月流转和生命变迁的感慨。
诗中首先描述了山上积雪未化,而大地上的万物已经迎来了春天。这种对比给人以时间流转的感觉,也暗示了人事的变迁,岁月的无情。然后,阴影中的人感到厌倦和束缚,但突然阳光照射下来,景色一片开朗,使人心情也随之明朗起来。
诗人缓步走出门外,在广阔的野外展开心中的幽思。他拄着拐杖,慢慢地沿着小路寻找着什么,似乎在追寻一种内心的宁静和安宁。他独自走到了山前的隐蔽之处,忽然听到溪水的激流声和稀疏竹林中寒梅的清香。梅花在风中摇动,似乎与来访的客人相互陪伴,给人一种宁静而动人的美感。
年岁的逝去使诗人感到更多的感慨,而这美景的短暂赏析并不能让他完全忘却离别之情。他回头再次凝望,心中的忧伤和痛苦更加凸显,他发出三声叹息,这是对岁月流转和人生变迁的深深感叹。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将人的内心情感与外在世界相结合,表达了诗人对时间的感慨和对生命变迁的思考。诗中的梅花作为寒冷季节中的明亮之物,象征着坚韧和希望,与诗人内心的忧伤形成鲜明的对比。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流转和生命变迁的思考,以及对离别和时光的感慨之情。
短笠团团避树枝。初凉天气野行宜。溪云到处自相聚,山雨忽来人不知。马上衣巾任沾湿,村边瓜豆也离披。新晴尽放峰峦出,万瀑齐飞又一奇。
乱花飞絮。又望空斗合,离人愁苦。那更夜来,一霎薄情风雨。暗掩将、春色去。篱枯壁尽因谁做。若说相思,佛也眉儿聚。莫怪为伊,底死萦肠惹肚。为没教、人恨处。
朱家亭子象悬匏,阶莹青莎栋剪茆。瘿挂眼开欺鸲鹆,花缘网结妒螵蛸。有时风月输三虎,无壁琴书属四郊。土木欲知精洁处,社天归燕怯安巢。
欲别牵郎衣,问郎游何处。不恨归日迟,莫向临邛去。
万壑初收雨,鸦声唁客劳。溪寒鱼队散,秋静鸟行高。碧嶂前兼后,青猿断更号。卷帘双眼远,绕舍绿周遭。
三脚灵龟荒径走,一枝瑞草乱峰垂。昆见闻含山先润,闵兔怀胎月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