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未省有春光,城外榆槐已半黄。
山好更宜余积雪,水生看欲倒垂杨。
莺边日暖如人语,草际风来作药香。
疑此江头有佳句,为君寻取却茫茫。
唐庚(一○七一~一一二一),字子西,人称鲁国先生,眉州丹稜(今属四川)人。哲宗绍圣元年(一○九四)进士(清光绪《丹稜县志》卷六),调利州司法参军。歷知阆中县、绵州(同上书卷七)。徽宗大观中爲宗子博士,张商英荐其才,四年(一一一○),除京畿路提举常平(《宋会要辑稿》职官六八之二一)。商英罢相,坐贬惠州。政和七年(一一一七)(宋刻本《唐先生文集》卷六《黎民权厝铭》),復官承议郎,还京,提举上清太平宫。宣和三年归蜀,道卒,年五十一。庚诗文精密工緻,有小东坡之称(《文献通志》卷二三七引李壁语)。卒后次年,其弟庾编遗文爲集,卷数不详,已佚。高宗绍兴二十一年(一一五一),惠州州学主管郑康佐集当时流传的《寓公集》及闽本、蜀本诗文,编刻《眉山唐先生文集》三十卷(本集郑康佐跋),后世多种抄本、刻本均祖出此本。又有《唐子西文录》一卷。事见《眉山唐先生文集》卷首吕荣义撰《序》,《宋史》卷四四三有传。 唐庚诗,以宋刻《唐先生文集》二十卷(藏北京图书馆)爲底本,参校明嘉靖任佃刻《唐先生集》七卷(简称任本,藏北京图书馆)、清雍正汪亮采南陔草堂活字印本《唐眉山集》二十四卷(简称汪本,藏北京图书馆)、《四库全书·唐子西集》二十四卷(称称四库本)。新辑集外诗句,附于卷末。
《春日郊外》
城中未省有春光,
城外榆槐已半黄。
山好更宜余积雪,
水生看欲倒垂杨。
莺边日暖如人语,
草际风来作药香。
疑此江头有佳句,
为君寻取却茫茫。
诗词的中文译文:
城内还未觉察到春光的气息,
城外的榆树和槐树已经泛黄。
山峦美丽,积雪更增添了它的魅力,
水边的杨柳看起来仿佛要倒垂下来。
莺鸟在阳光下唧唧地鸣叫,宛如人类的语言,
草地上的微风吹来,带着草药的香气。
我怀疑江头上一定有佳句,
但为了寻找它,却感到茫然无措。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春日郊外》是宋代诗人唐庚的作品。诗人以简洁明快的笔触描绘了春日郊外的景色和自己的感受。诗中通过城中城外的对比,展现了春天的到来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诗的开篇写道,城中还没有感受到春光的气息,暗示着城市的喧嚣和封闭。而城外的榆树和槐树已经泛黄,显示出大自然的变化和春天的临近。这种城中城外的对比,凸显了人与自然之间的隔阂。
接下来,诗人描绘了山峦积雪和水边的杨柳。山峦因为积雪的装点更加美丽,而杨柳则仿佛要倒垂下来,形成了鲜明的形象对比。这种对比表达了春天的生机勃发和大自然的活力。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通过莺鸟的歌唱和草地上的微风,描绘了春日的阳光明媚和草药的香气。这些细节展现了春天的美好和宁静,使人感受到自然界的生机和活力。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诗句的渴望和追寻。诗人怀疑江头一定有佳句,但寻找起来却感到茫然无措。这可以理解为诗人在面对自然美景时,渴望将其表达出来,但却感到无法找到合适的词句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春日郊外的景色和诗人的情感体验,通过对比和细致的描写,展现了春天的美丽和自然界的变化。同时,诗人对于诗句的追寻也表达了对真实表达的追求和对艺术创作的思考。
便有凤从千仞下,更无虎守九重门。拔茅初喜仕途泰,起蕝乃知皇帝尊。
性觉妙明,本觉明妙。与太虚等量,与物情同道。应色应声,随听随眺。入三世而非去来,混万缘而无正倒。云日低时字雁横,夜蟾落处孤猿叫。
曾将一苇渡瀛洲,信脚中原万里游。日出扶桑极东处,云归滇海最西头。经留翙几香犹炧,棋敛纹楸子未收。老我飘蓬江汉上,几回中夜惜汤休。
侧听弦歌宰,文书游夏徒。故园欣赏竹,为邑幸来苏。华省曾联事,仙舟复与俱。欲知临泛久,荷露渐成珠。
昔人别馆淹留处,卜筑东山学谢家。丛桂半空摧枳棘,曲池平尽隔烟霞。重开渔浦连天月,更种春园满地花。依旧秋风还寂寞,数行衰柳宿啼鸦。
亦有入城路,门前秋草长。荷锄书在手,负锸醉为乡。霜流溪流涩,厨烟树叶香。为贫从俭约,犹欠半年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