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云不断风仍急,细雨无声晚更稠。
千里思君常在眼,黄昏天意自春愁。
李廌(一○五九~一一○九),字方叔,号太华逸民(宋周紫芝《太仓稊米集》卷六六《书月巖集后》)、济南先生(宋谢采伯《密斋笔记》卷三),祖先由郓州迁华州,遂爲华州(今陕西华县)人。早年以文章受知苏轼。哲宗元祐三年(一○八八),苏轼知贡举,得试卷以爲廌作,置之首选,而是科廌竟下第,所以轼有“平生漫说古战场,过眼还迷日五色”(《送李方叔下第》)之叹。后再举亦失利,遂绝意仕进,定居长社。徽宗大观三年卒,年五十一。有《济南集》(一名《月巖集》)二十卷(《直斋书录解题》),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八卷,其中诗四卷。《宋史》卷四四四有传。李廌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近人李之鼎宜秋馆《宋人集》丙编本(简称宜秋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春日遇题寄友人》是宋代文学家李廌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春日的景象,以及作者内心的情感体验。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分析、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低云不断风仍急,
细雨无声晚更稠。
千里思君常在眼,
黄昏天意自春愁。
诗意:
这首诗通过描绘春日的天气和景色,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和思念之情。低垂的云层不断飘动,风依然急切,细雨无声地不断加重。无论在千里之外,作者的思念始终存在于眼前。黄昏的天空似乎也与作者的忧愁相呼应。
赏析:
《春日遇题寄友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将作者内心的情感与外在的春天景色相结合。低云和急风表现出一种压抑和不安的气氛,而细雨的无声则增添了一种隐秘和柔美的感觉。这些景象与作者的思念之情相互呼应,表达了作者对远方友人的深深思念和孤独感。黄昏的天空与作者的内心状态相呼应,暗示着作者内心的忧愁和迷茫。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作者的情感,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传达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思念和孤独之情。这首诗通过自然景观与人情感的融合,展现了宋代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以情感表达为主题的创作风格。
讲习岂无乐,鑽磨未有涯。书非贵口诵,学必到心斋。酒可陶吾性,诗堪述所怀。谁言曾点志,吾得与之偕。
皇天老眼定何居,祸酷如公古亦稀。酖毒不令猜叔子,药家谁实死颜畿。人心纵险难清白,世变不磨真是非。毕竟若为书史册,暮江倚徙泪沾衣。
小艇争浮浦,幽人独倚扉。新泥添燕垒,细雨湿莺衣。葚紫桑新暗,秧青水正肥。欣然语邻父,投老得相依。
层层落落影团团,切忌当阳著眼看。直下有无俱不立,白漫漫又黑漫漫。
春来自分菊成坡,秋晚何妨日一过。喜色忽看眉上见,霜华应向掌中多。一枝须索蚁浮甕,三径从教雀可罗。坡下有泉唯可饮,西风吹鬓未应皤。
堂堂延阁老,遗范见期人。孝友传家旧,诗书用力新。人心危易失,圣学妙难亲。原勉思弘毅,求仁可得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