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漠阴常结,垂垂势未收。
润多宜土脉,落久验溪流。
与物知无间,於花似有雠。
少年车马客,惆怅为君游。
强至(一○二二~一○七六),字几圣,杭州(今属浙江)人。仁宗庆历六年(一○四六)进士,除泗州司理参军,歷浦江、东阳、元城令。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韩琦判永兴军,辟爲主管机宜文字,辗转在韩幕府六年。神宗熙宁五年(一○七二),召判户部勾院,迁群牧判官。九年,迁祠部郎中、三司户部判官。卒,年五十五。其子浚明集其所遗诗文爲《祠部集》四十卷,曾巩爲之序,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祠部集》三十五卷,又《韩忠献遗事》一卷。《咸淳临安志》卷六六、清强汝询《求益斋文集》卷八《祠部公家传》有传。 强志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参校武英殿聚珍版木活字本(简称活字本)、武英殿聚珍版同治七年刻本(简称同治本)。另辑得集外诗四首,附于卷末。
诗词:《春雨一篇呈纯甫贤僚县庠诸彦》
作者:强至
朝代:宋代
译文:
春雨纷纷密布,连绵不断而未收。湿润之多适宜土壤,持久的降雨验证了溪流的流量。与自然万物相互感知,花朵似乎怨恨不平。年少的车马客人,对于离别的情愫感到忧伤,为了您的游历而忧虑。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春雨的景象以及对离别的感伤之情。诗人描述了春雨连绵不断、密布纷纷的景象,形容雨水滋润了土壤,验证了溪流的流量。诗中表达了与自然万物相互感知的理念,认为花朵似乎对春雨的降临心生怨恨。最后,诗人以年少的车马客人的视角,表达了对离别的忧伤和为他人的旅行而感到忧虑的情感。
这首诗通过描绘春雨、土壤、溪流和花朵等自然元素,展现了作者对于自然界的细腻观察和感受。诗人运用形象细腻的描写,将春雨的景象与人情之感相结合,表达了对离别和别人旅行的忧虑和思念之情。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的描摹,表达了人与自然相互关联、相互感知的情感体验,展示了宋代文人的细腻情感和对自然的敏感触觉。
风舟挽晴江,载客日夜行。身远心在家,腹肠何由平。未知所到期,先计还归程。时寻别时语,涕泪下纵横。仰观风中云,下视水上萍。共在天地间,可无同飘零。泻此樽中酒,美鱼其饮羹。虽饱不厌饥,强醉终自醒。笑言虽在远,音问犹有形。愿因东南风,时寄西北声。
桃李无言一径深。客愁春恨莫相寻。看花酌酒且开襟。白雪浩歌真快意,朱弦未绝有知音。月明千里故人心。
雄屏口分寄,珍祠倏再临。翚飞丛宇峻,龙濩伏渊深。蘋藻罗清荐,金匏合雅音。风旌翻凤蜺,晨炷燎榆沉。麝墨披新刻,尘签认旧吟。乐游情未足,残照下西岑。
田水颇胜师,寺梅若可妻。新月似小女,一弯向人低。平生寡师法,开径自出蹊。擘我妻女去,酷哉此别离。老饥方驱后,津梁忽已疲。行迈殊未歇,且拚骨与皮。下山如相送,青青势向西。
西庵松竹深,薄暮更微雨。山禽不畏人,嘲哳方对语。而余倦宦者,罢日今可数。京邑夙所怀,其如恶尘土。行复念斯游,回头怅何许。
天台旧路。应恨刘郎来又去。别酒频倾。忍听阳关第四声。刘郎未老。怀恋仙乡重得到。只恐因循。不见如今劝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