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弱羽寄冲风,此去归飞识所従。
好语似珠穿一一,妄心如膜退重重。
山僧有味宁知子,泷吏无言只笑侬。
尚有读书清净业,未容春睡敌千钟。
苏轼(一○三七~一一○一),字子瞻,一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试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三年,父洵卒,护丧归蜀。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四年,通判杭州。歷知密州、徐州。元丰二年(一○七九),移知湖州,乌臺诗案狱起,贬黄州团练副使。四年,移汝州团练副使。八年春,得请常州居住,十月知登州。寻召除起居舍人。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迁中书舍人,改翰林学士。四年,知杭州。六年,除翰林学士承旨,寻知颍州。歷知扬州、定州。绍圣元年(一○九四),贬惠州。四年,再贬儋州。徽宗即位,赦还,提举玉局观。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按:轼生于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时已入公元一○三七年)。孝宗时謚文忠。有《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和陶诗》四卷等。《宋史》卷三三八有传。 苏轼诗,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爲底本,卷四七、四八,以清干隆刊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爲底本。校以宋刊半叶十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甲)、宋刊半叶十二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乙,集甲、集乙合称集本)、宋眉山刊《苏文忠公文集》(残,简称集丙)、宋黄州刊《东坡先生后集》(残,简称集丁),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简称集戊)、宋刊《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残,简称集注)、宋嘉泰刊施元之、顾禧《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甲)、宋景定补刊施、顾《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乙,施甲、施乙合称施本)、宋黄善夫家塾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甲)、宋泉州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残,简称类乙)、元务本书堂刊《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丙,类甲、类乙、类丙,合称类本)、明成化刊《东坡七集》(简称七集)、明万历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简称外集)、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简称查注)、清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简称合注)。参校资料一爲金石碑帖和着录金石诗文的专着的有关部分;一爲清人、近人的苏诗校勘批语,其中有何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苏诗》(简称何校),卢文弨、纪昀所校清干隆刊查注(分别简称卢校、纪校),章钰所校缪荃孙覆明成化《东坡七集》(简称章校)。卷四八所收诗篇除《重编东坡先生外集》外,还分别採自《春渚纪闻》、《侯鲭录》等书,亦据所采各书及有关资料进行校勘。新辑集外诗,编爲第四九卷。起仁宗嘉祐四年己亥十月,公按:谓苏轼还朝,侍宫师按:谓苏洵自眉山发嘉陵,下夔、巫,十二月至荆州作。
《次韵答子由》是苏轼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平生弱羽寄冲风,
此去归飞识所従。
好语似珠穿一一,
妄心如膜退重重。
山僧有味宁知子,
泷吏无言只笑侬。
尚有读书清净业,
未容春睡敌千钟。
诗意:
这首诗以苏轼自己的心境为题材,表达了他对于自己行迹飘零、人生多变的感慨。诗中通过比喻和对比,描绘了自己的经历和心情,同时也蕴含了对于读书和追求内心清净的向往。
赏析:
1. 第一句“平生弱羽寄冲风”,表达了苏轼平生的历程如同一片薄弱的羽翼,飘摇不定。他将自己比喻为一只小鸟,寄托在狂风之中,体现了他经历的坎坷和风波。
2. 第二句“此去归飞识所従”,意味着苏轼在飘零漂泊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宿,并懂得了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向。
3. 第三句“好语似珠穿一一”,形容苏轼言辞妙趣横生,如同一颗颗宝珠串起来,令人赞叹。这里也可以理解为苏轼对于自己言辞的自豪和自信。
4. 第四句“妄心如膜退重重”,指出苏轼对于名利的虚妄心态已经逐渐消退,逐渐看清了世俗的虚假和浮华。
5. 第五句“山僧有味宁知子”,表达了苏轼对于修行者的崇敬和向往,他认为修行者拥有超脱尘世的心境,可以真正品味人生的真谛。
6. 第六句“泷吏无言只笑侬”,描绘了苏轼与一位泷水官员的对话场景,官员无需言语,只是对苏轼微笑,暗示了苏轼对于官场虚伪和权谋的嘲讽。
7. 第七句“尚有读书清净业”,表达了苏轼对于读书修养和追求心灵净化的执着。他认为读书是一种高尚而纯净的事业,能够使人超脱世俗的纷扰。
8. 最后一句“未容春睡敌千钟”,表示苏轼对于学习的努力和坚持,即使是春天的美景也不能打扰他的读书时间,显示了他对于学术追求的决心和毅力。
整首诗以自我感慨和对人生的思考为主题,通过对比和意象的运用,展示了苏轼内心的成长和变化,同时也抒发了他对于读书和清净生活的向往。这首诗词既有对于自我经历的表达,又寄托了对于追求内心真实和超越世俗的追求。《次韵答子由》是苏轼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平生弱羽寄冲风,
此去归飞识所从。
好语似珠穿一一,
妄心如膜退重重。
山僧有味宁知子,
泷吏无言只笑侬。
尚有读书清净业,
未容春睡敌千钟。
诗意:
这首诗表达了苏轼对自己经历与心境的思考与感慨。他将自己比作一只弱小的羽翼,寄托于风中,经历着坎坷的人生。然而,他找到了自己的归宿,懂得了选择自己的道路。苏轼的言辞如同一颗颗珍珠一样,妙趣横生。他逐渐看清了名利的虚妄,并向往修行者的心境。在一次与泷水官员的对话中,官员无须言语,只是微笑,这使苏轼对官场的虚伪和权谋感到嘲讽。最后,苏轼强调了读书和追求内心净化的重要性,即使是美丽的春天也不能打扰他的学习。
赏析:
1. 第一句“平生弱羽寄冲风”,表达了苏轼平生经历的坎坷和不稳定。他将自己比喻为一片薄弱的羽翼,寄托于风中,飘摇不定。
2. 第二句“此去归飞识所从”,意味着苏轼找到了自己的归宿,并懂得选择自己的道路。
3. 第三句“好语似珠穿一一”,形容苏轼的言辞精妙而有趣,如同一颗颗珍珠串连起来,令人赞叹。
4. 第四句“妄心如膜退重重”,指出苏轼对名利的虚妄心态已逐渐消退,他逐渐看清了世俗的虚假和浮华。
5. 第五句“山僧有味宁知子”,表达了苏轼对修行者心境的向往。他认为修行者拥有超脱尘世的心态,能够真正品味人生的真谛。
6. 第六句“泷吏无言只笑侬”,描绘了苏轼与泷水官员的对话场景,官员无需言语,只是微笑,这暗示了苏轼对官场虚伪和权谋的嘲讽。
7. 第七句“尚有读书清净业”,表达了苏轼对读书修养和追求内心净化的执着。他认为读书是一种高尚而纯净的事业,能够使人超脱尘世的纷扰。
8. 最后一句“未容春睡敌千钟”,表示苏轼对学习的努力和坚持,即使是春天的美景也不能打扰他的学习时间,显示了他对学术追求的决心和毅力。
整首诗以苏轼自身的经历和心境为主题,通过比喻和对比
真个忆。花下雨声初息。猛记乌衣曾旧识。丁宁教去觅。春半峭寒犹力。泪滴两襟成迹。独倚危阑清昼寂。草长流翠碧。
淮南山色一千里,落水层城江更湍。何地江山有如许,与君聊趁雪中看。
堂上华颠泣欲枯,哭声那解到黄垆。千般欲解郄公意,难得嘉宾一箧书。
顽云不雨风称雄,扫花晚坐蓬莱宫。幅巾野服才相逢,华茵解下金线狨。人道青田双鹤、平舆二龙,笑揖群彦时一中。百寮之山直丛丛,回廊窈窕庭阴浓。园禽语变春事空,水花色静天机融。归来笑傲掀短篷,溪澄月白闻笙鸿。
泉石膏盲世欲忘,扁舟更遡寿湖光。也知他日持荷橐,不似闲时制芰裳。雨后尚馀新稻熟,风前偏觉荔枝香。人生有禄亲头白,万石何如宦本乡。
来时积雪归途熟,暗中流换惊时节。所幸康宁九十亲,依然堂上垂华发。随意何当足甘旨,斑衣日戏慈颜悦。丈夫事业有用舍,穷通不能必分别。直须用和随处处,无徒潇洒送日月。嗟嗟世人泣岐路,东乡久哉吾计决。终当练马扶桑树,车行万里谁能遏。慷慨自奋歌此章,老去不知情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