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为藩地绝尘,湖山寻胜坐邀宾。
消除袢暑忘三伏,追忆曾游隔五春。
极望林峦横紫翠,旋供肴核剥青皴。
常时欲到喧嚣阻,偶得相陪似宿因。
苏颂(一○二○~一一○一),字子容,本泉州同安(今属福建)人,以父绅葬润州丹阳(今属江苏)而徙居,遂占籍丹阳。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清王捷南《福建通志稿·苏颂传》)。皇祐五年(一○五三),召试馆阁校勘,同知太常礼院。嘉祐四年(一○五九),迁集贤校理,充编定馆阁书籍官。六年,出知颍州。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三司度支判官。四年,出爲淮南转运使。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擢知制诰。二年,因奏事不当免。四年,出知婺州,移亳州。七年,授秘书监、知银臺司,未几,出知应天府、杭州。元丰元年(一○七八),权知开封府,坐治狱事贬知濠州,改沧州。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诏判吏部,寻充实录馆修撰兼侍读。四年,迁翰林学士承旨。五年,除右光禄大夫、守尚书左丞。七年,拜左光禄大夫、守尚书右僕射兼中书侍郎。八年,罢爲观文殿大学士、集禧观使。復知扬州。绍圣四年(一○九七),以太子少师致仕。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卒,年八十二。有《苏魏公文集》七十二卷(其中诗十四卷),由其子于宋高宗绍兴九年(一一三九)编成,流传至今。事见本集卷五《感事述怀诗》自注、《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三○宋曾肇撰《苏丞相颂墓志铭》。《宋史》卷三四○有传。 苏颂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苏魏公文集》爲底本,校以丁丙八千卷楼本(简称丁本,藏南京图书馆)、清道光间孙苏廷玉刻本(简称道光本)、北京图书馆藏清钞本(简称钞本)等。丁本较底本多四首诗,依原次编入集中。底本卷二八中的乐章、春帖子、口号及新辑集外诗一首,编爲第十五卷。
诗词:《次韵奉酬签判吕殿丞燕集西湖》
朝代:宋代
作者:苏颂
江海为藩地绝尘,
湖山寻胜坐邀宾。
消除袢暑忘三伏,
追忆曾游隔五春。
极望林峦横紫翠,
旋供肴核剥青皴。
常时欲到喧嚣阻,
偶得相陪似宿因。
诗意和赏析:
苏颂的这首诗以西湖为背景,描述了他在江海之地与来访的吕殿丞一同赏识湖山景色的情景。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致和情感交流,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追求和对友谊的珍视。
首先,诗人描述了江海之地作为藩篱,远离尘埃的特点。这里指的是苏颂所在的地方(可能是官职)与繁忙的世俗之间的隔离,使他能够沉浸于自然之中,远离纷扰。接着,他邀请吕殿丞一同前来欣赏湖山的美景,显示了他对友谊和与人分享美好时刻的渴望。
诗中的"消除袢暑忘三伏,追忆曾游隔五春"表达了诗人希望通过赏景来忘却炎热的夏季和漫长的三伏天,同时也勾起了他对过去曾一同游览湖山的美好回忆。这种追忆和回忆使得诗人在赏景时更加珍惜眼前的美景,也增添了几分禅意和怀旧情绪。
在描绘湖山景色时,诗人用"极望林峦横紫翠"来形容山峦交错、色彩斑斓的景象,表现出山水之美的壮丽和多彩。"旋供肴核剥青皴"则可能指的是在赏景时品尝美食,其中的"青皴"指的是绿色菜肴的外皮,通过这样的描写,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在赏景时的愉悦和满足。
诗的最后两句"常时欲到喧嚣阻,偶得相陪似宿因"表达了诗人常常想要前往西湖赏景,但常常被喧嚣和琐事所阻碍。然而,当他偶然得到吕殿丞的陪伴时,仿佛又回到了相伴赏景的往日,增添了几分宿命的情感和朋友间的默契。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情感交流,传达了苏颂对自然和友谊的热爱与珍视。同时,诗中的怀旧和禅意元素也使得诗人在赏景时能够更加全然投入,体验到自然的美妙和心灵的宁静。
妙处和春莫遣知,晚尊随柳逐花移。落花绣地春深日,翠柳篵空月上时。
岁岁东风二月时,司花辛苦染晴枝。夜输百斛蔷薇水,晓洗千层玉雪肌。寒食清明空过了,姚黄魏紫不曾知。春愁蹙得眉头破,何处如今更有诗。
醉见千山面。晚晴初、蝉声未了,鸟声尤远。知道仙人丹灶在,尚有陈灰犹暖。但只恐、松枯石烂。笑问年华应不换,又如何、洞里笙箫断。还念我,去归晚。千岩万壑猿啼遍。一思量、一回懊恨,一回泪眼。岂是自家无仙骨,尚被红尘牵绊。要分此、烟霞一半。当日朱仙和葛老,更老黄、
羲和午停车,草木静若萎。我居倦烦促,谁与开我怀。出井泉失冷,迎凉幌空开。翩翩投林羽,饥渴复谁哀。仁哉林间风,为我时一来。惜哉为功薄,隆赫安能回。观涛感巨壑,清啸想高台。徘徊滞心赏,怅望意悠哉。
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风度精神如彦辅,大鲜明。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
斯文宗主赖公归,不使它杨僭等夷。四海声名今大手,万人辟易几降旗。天方欲治将焉往,用不崇朝尚窃迟。整顿乾坤从小试,南州昔日洗潢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