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埋月缺晖寒灰,飚发齐如巨象豗。
纵勇万川冰柱立,纷披千障土囊开。
鲁门未怪爰居至,郑圃何妨御寇来。
终夜不眠谁与共,坐忘唯有一颜回。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歷签书淮南判官、知鄞县、通判舒州,召爲群牧判官。出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嘉祐三年(一○五八),入爲度支判官,献万言书极陈当世之务。六年,知制诰。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出知江宁府。寻召爲翰林学士。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除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七年,因新法迭遭攻击,辞相位,以观文殿学士知江宁府。八年,復相。九年,再辞,以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十年,免府任,爲集禧观使,居江宁钟山。元丰元年(一○七八),封舒国公。后改封荆。哲宗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绍圣中謚文。着有《临川集》一百卷、《唐百家诗选》二十卷、《新经周礼义》二十二卷(残)。另有《王氏日录》八十卷、《字说》二十卷、《老子注》二卷、《洪范传》一卷、《论语解》十卷,与子雱合着《新经诗义》三十卷,均佚。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四《王荆公安石传》。《宋史》卷三二七有传。 王安石诗,有全集本和诗集李壁注本两个系统。今以明嘉靖三十九年吉阳何氏抚州覆宋绍兴中桐庐詹大和刊《临川先生文集》(《四部丛刊初编》影印,其中诗三十七卷,第三十八卷有六首四言诗)爲底本。校以南宋龙舒刊《王文公文集》本(简称龙舒本),张元济影印季振宜旧本《王荆文公诗李雁湖笺注》本(张氏以爲系元大德本,据今人考证,实明初刻本,简称张本),清缪氏小岯山房刊本(简称缪本),日本蓬左文库所藏朝鲜活字本(简称蓬左本)。校本多出底本的诗,以及从他书辑得的集外诗,分别编爲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卷,各本多有与他人诗集互见或误收的诗,前人已多有指明。爲谨慎计,凡本集各本已收的诗,仍全部收入,在诗题下加注或加按说明;《瀛奎律髓》误收的他人诗,入存目。
诗词:《次韵耿天骘大风》
云埋月缺晖寒灰,
飚发齐如巨象豗。
纵勇万川冰柱立,
纷披千障土囊开。
鲁门未怪爰居至,
郑圃何妨御寇来。
终夜不眠谁与共,
坐忘唯有一颜回。
中文译文:
云将月遮挡,光芒黯淡如寒灰,
狂风骤起,声势犹如巨象之嘶鸣。
纵使勇气如万川之冰柱挺立,
也能冲破重重阻碍,如千山之土囊撕裂。
鲁门尚未惊怕我居于此地,
郑圃又何惧敌寇之来犯。
整夜不眠,与谁共度?
只有一个容颜在回忆中坐忘。
诗意与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所作,是在耿天骘的《大风》诗的基础上进行续作的。诗中描绘了风雨交加的景象,以及作者在困境中坚持不懈的精神。
诗的开头,用云将月遮挡、光芒黯淡的描绘,表达了困境中的艰难和阻碍。接着,狂风骤起,声势犹如巨象之嘶鸣,形容作者面对困境时的勇气和决心。
接下来的两句,以万川之冰柱和千山之土囊作比喻,表达了作者克服困难的毅力和决心,即使面对重重困难也能坚定不移地前行。
在描绘了作者坚韧不拔的意志后,诗中转折出现了鲁门和郑圃的名字。鲁门指代鲁国的城门,郑圃指代郑国的田园。作者通过提到这两个地方,表达了自己在困境中并不畏惧,不论敌人来袭也不会退缩。
最后两句“终夜不眠谁与共,坐忘唯有一颜回”,表达了作者在困境中孤独坚守的态度。他整夜不眠,无人相伴,只有一个容颜在回忆中坚定地坐忘,显示了作者对自己信念的坚守和对过去的回忆。
整首诗通过描绘困境中的坚韧和决心,展现了作者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同时也呈现出王安石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思想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