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足郊原长稻孙,竹舆去路踏秋芬。
近村篱落低临水,直面峰峦半山云。
晚径无人重着履,夜堂有酒更论文。
兹游清绝羲皇上,少借风烟为沐薰。
李弥逊(一○八九~一一五三),字似之,号筠溪居士,又号普现居士,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徽宗大观三年(一一○九)进士,调单州司户。政和四年(一一一四)除国朝会要所检阅文字。八年,擢起居郎,因上封事剀切,贬知卢山县。宣和七年(一一二五),知冀州。钦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召爲卫尉少卿,出知端州。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除淮南路转运副使。绍兴二年(一一三二),知饶州。五年,知吉州。七年,迁起居郎,试中书舍人。八年,试户部侍郎。九年,因反对议和忤秦桧,出知漳州。十年奉祠,归隐福建连江西山。二十三年卒。有《筠溪集》二十四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又《甘露集》(《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八),已佚。《宋史》卷三八二有传。 李弥逊诗,以丁氏八千卷楼藏李鹿山原藏《竹谿先生文集》爲底本(藏南京图书馆)。参校朱彝尊藏明钞本(简称明本,藏上海图书馆)、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筠溪集》(简称四库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次韵国村送游黄山之作二首》是宋代李弥逊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雨点密密地落在郊原的稻田上,竹制的车舆踏过秋天的芬芳,向着远方的村庄和篱笆低垂倚水,直面着半山云雾弥漫的峰峦。黄昏时分,径路上无人,我重重地踏着湿润的土地。夜晚,我坐在堂屋里,饮酒畅谈文学。这次游山,我沐浴了清新的风景,仿佛得到了皇帝的恩赐,少不了感受到山林间的风烟的滋润。
诗词通过描绘雨中的郊原稻田、秋日的竹舆、村庄和山峦的景象,展示了一幅自然山水的美景。作者的行程结束后,坐在夜晚的堂屋里,品味着美酒,畅谈文学。整首诗以自然山水为背景,将作者的游览经历与文学交流相结合,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文学艺术的热爱。作者借游山之机,感受到皇帝般的特殊待遇,仿佛浸润于山林间的风烟之中,于心灵上得到了洗礼和滋养。
这首诗词以景写人,通过详细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喜爱和对文学艺术的追求。诗中运用了大量的自然描写,通过雨足的郊原、竹舆、村庄、山峦等形象,表现出山水之美。诗人以游山为契机,以山水为背景,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并以饮酒论文的场景,表达了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追求。整首诗词意境清新,描绘细腻,展示了作者对自然和文学的独特感悟,给人以宁静、舒适的美感体验。
名压年芳,倚竹根新影,独照清漪。千年禹梁藓碧,重发南枝。冰凝素质,遣凡桃、羞濯尘姿。寒正峭,东风似海,香浮夜雪春霏。练鹊锦袍仙使,有青娥传梦,月转参移。逋山傍莺系马,玉翦新辞。宫妆镜里,笑人间、花信都迟。春未了,红盐荐鼎,江南烟雨黄时。
临歧约共屠苏酒,及饮屠苏汝未归。纵使举头瞻日近,可堪返顾见云飞。索长安米难淹久,回剡溪船果是非。别后安书如束笋,眼穿新岁雁来稀。
野店溪桥供晚饷,吟边醉里弄春风。马行缺月黄昏後,钟下乱山空翠中。名宦不辞成寂寂,岁时惟恨去匆匆。颇闻禹穴遗书在,安得高人与细穷?
天寒湘水秋,雨暗苍梧暮。
凤凰池上亦何荣,道义曾知有利名。达则春风天下共,穷时晓雨陇头耕。
拟拨残书出郭行,浮云忽已败春晴。穷阎今雨无车马,卧听深泥溅履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