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道家书至,山中不厌寒。
近臣多白发,此老独黄冠。
金少从供具,身轻莫据鞍。
劳心为功业,持与世人看。
晁补之(一○五三~一一一○),字无咎,号归来子,济州鉅野(今山东巨野)人。神宗元丰二年(一○七九)进士,调澶州司户参军。召试学官,除北京国子监教授,迁太学正。哲宗元祐初,召试学士院,以秘阁校理通判扬州,迁知齐州。与黄庭坚等并称苏门四学士。绍圣元年(一○九四),坐党籍累贬监信州酒税。徽宗即位,召爲着作佐郎,擢吏部郎中。出知河中府,徙湖州、密州。崇宁间党论復起,奉祠禄居家,葺归来园,慕晋陶潜爲人。大观四年起知达州,改泗州,卒于任,年五十八。有《鸡肋集》七十卷。事见《柯山集拾遗》卷一二《晁无咎墓志铭》,《宋史》卷四四四有传。 晁补之诗,以明崇祯诗瘦阁仿宋刊本(藏北京图书馆)爲底本。校以明光泽堂抄本(简称光本,藏北京图书馆)、涵芬楼藏明蓝格抄本(简称涵本,藏北京图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等。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次韵黄奉议序致仕作》是晁补之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诗词的中文译文:
闻道家书至,山中不厌寒。
近臣多白发,此老独黄冠。
金少从供具,身轻莫据鞍。
劳心为功业,持与世人看。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官员退休后的生活景象,表达了晁补之对功业的思考和对自己退隐山林的快乐之情。他听说有人送来了道家经书,即使在寒冷的山中他也不觉得厌倦。周围的近臣大多已经白发苍苍,而他自己却依然头戴黄色冠帽,这是退休官员的标志。虽然金钱不多,但他的身轻如鸿毛,不再依靠马鞍行走。他劳心思考着自己的功业,将其分享给世人。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描绘了晁补之退休后的生活状态和心境。首先,他听说有人送来了道家经书,这暗示着晁补之对学问的执着和对道家思想的追求。即使在寒冷的山中,他仍然对学问充满热情,表现出了一种不畏艰苦的精神。
接着,诗中描述了身边的近臣大多已经白发苍苍,而晁补之自己依然头戴黄色冠帽。这表明他已经退休,不再参与朝廷事务,但他仍然保持着官员的身份和风度。黄色冠帽是官员的标志,代表着他昔日的荣耀和地位。
诗的后半部分,晁补之表达了自己在退休后的轻松和自由。他说金钱不多,但他的身轻如鸿毛,不再依靠马鞍行走。这是在形容他退隐山林后,摆脱了尘世的束缚,过上了安逸自在的生活。
最后两句“劳心为功业,持与世人看”,表达了晁补之对自己一生所做的工作的自豪和自信。他将自己的成就和智慧分享给世人,展示出一种宽广的胸怀和对人生的回顾。
这首诗词通过简洁而精确的语言,表达了晁补之退休后的宁静和对功业的思考,展现了一种追求自由、追求内心平静的人生态度。它描绘了一个老人在山林中过着简朴而自在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自己一生的成就和对道家思想的崇尚。
春去堂堂不复追,空余草木弄晴晖。交游归雁行将尽,踪迹鸣鸠懒韵不飞。老大未须惊节物,醉狂兼得避危机。东风虽有经旬在,芳意従今日日非。〈四月十一日立夏。〉
晨起凌严霜,恸哭临素帷。驾言百里途,恻怆复何为。昨者仕公府,属城常载驰。出门无所忧,返室亦熙熙。今者掩筠扉,但闻童稚悲。丈夫须出入,顾尔内无依。衔恨已酸骨,何况苦寒时。单车路萧条,回首长逶迟。飘风忽截野,嘹唳雁起飞。昔时同往路,独往今讵知。
天师羽化久,殊馆临官道。系马松门深,风清乱蝉噪。开基今几时,庭树皆连抱。有池号遗履,无地寻丹灶。金像独俨然,讵识何人造。学仙匪吾事,访古乃其好。物色聊默存,他年忆曾到。
阌乡右邑有吾亲,河上茅亭结构新。五老分明为北里,三峰咫尺是西邻。儿孙不厌闲游客,鸥鹭偏谙醉主人。彼此眠云相隐梦,从今应更往还频。
莫买宝剪刀,虚费千金直。我有心中愁,知君剪不得。莫磨解结锥,徒劳人气力。我有肠中结,知君解不得。莫染红丝线,徒夸好颜色。我有双泪珠,知君穿不得。莫近红炉火,炎气徒相逼。我有两鬓霜,知君销不得。刀不能剪心愁,锥不能解肠结。线不能穿泪珠,火不能销鬓雪。不如饮此
暂借清溪伴钓翁,沙边微雨湿孤篷。从今诗在巴东县,不属灞桥风雪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