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谷口自披榛,断取它方宝界新。
弥勒同龛把茅下,客来不识住庵人。
李弥逊(一○八九~一一五三),字似之,号筠溪居士,又号普现居士,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徽宗大观三年(一一○九)进士,调单州司户。政和四年(一一一四)除国朝会要所检阅文字。八年,擢起居郎,因上封事剀切,贬知卢山县。宣和七年(一一二五),知冀州。钦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召爲卫尉少卿,出知端州。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除淮南路转运副使。绍兴二年(一一三二),知饶州。五年,知吉州。七年,迁起居郎,试中书舍人。八年,试户部侍郎。九年,因反对议和忤秦桧,出知漳州。十年奉祠,归隐福建连江西山。二十三年卒。有《筠溪集》二十四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又《甘露集》(《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八),已佚。《宋史》卷三八二有传。 李弥逊诗,以丁氏八千卷楼藏李鹿山原藏《竹谿先生文集》爲底本(藏南京图书馆)。参校朱彝尊藏明钞本(简称明本,藏上海图书馆)、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筠溪集》(简称四库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次韵林仲和筠庄》是宋代诗人李弥逊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它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翠绿的山谷口自然生长着茂密的荆棘,我在那里寻找并获取了另一个宝贵的世界。弥勒和龛塔一起,我住在茅草搭建的小庵里,但客人来了却不认识我这庵中的人。
诗意: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个隐居者的生活方式,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宁静生活的向往。诗中的山谷口被形容为翠绿的景象,自然的荆棘和茂密的植物象征着宝贵的世界。诗人选择隐居于茅草搭建的小庵中,与弥勒和龛塔相伴,追求宁静和心灵的满足。然而,尽管住在这样一个美丽而宁静的地方,作者却感到孤独,因为来访的客人无法认识他这个隐士。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而朴实的语言描绘了一个隐士的生活境遇。山谷口的翠绿和茂密的荆棘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作者对自然和远离尘嚣的向往。茅草搭建的小庵象征着简朴和宁静的生活方式,与弥勒和龛塔的共存加强了这种意境。然而,最引人注目的是诗人的孤独感。尽管追求隐居和平静,但作者无法摆脱自己的内心孤独。这种矛盾的情感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冲突,也反映了作者对人际关系和交流的渴望。
通过这首诗词,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自然、宁静和内心平静的向往,同时也能够反思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彼此理解的重要性。诗词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象,使人不禁联想到生活中的自我反省和追求内心真实与和谐的价值。
夫婿久离别,青楼空望归。妆成卷帘坐,愁思懒缝衣。燕子家家入,杨花处处飞。空床难独守,谁为报金徽。
忽弃国中去,疑为方外游。早知守都厕,何似莫仙休。
刹那灭却阿鼻业,阎罗共我休分别。洋铜铁汁即醍醐,火轮便是禅心月。
自分男儿未着鞭,龙驹伏枥更多年。张仪舌在堪谋国,阮籍途穷只问天。弹铗空歌云梦句,焚香静读楚骚篇。吟魂常绕江湖上,莫道闽中无杜鹃。
眼暗头童负圣时,齿牙欲脱更堪悲。暮年渐解人间事,蒸食哀梨亦自奇。
胡沙不隔汉家天,一节坚持十九年。白首微官甘属国,耻随李卫老戎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