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府雍容但省文,笔精诗格两难伦。
临池得法毫端健,击钵成篇藻思新。
征虏雅歌追乐事,兰亭赓唱掩芳尘。
梁王宾友邹枚在,末至惭非赋雪人。
苏颂(一○二○~一一○一),字子容,本泉州同安(今属福建)人,以父绅葬润州丹阳(今属江苏)而徙居,遂占籍丹阳。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清王捷南《福建通志稿·苏颂传》)。皇祐五年(一○五三),召试馆阁校勘,同知太常礼院。嘉祐四年(一○五九),迁集贤校理,充编定馆阁书籍官。六年,出知颍州。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三司度支判官。四年,出爲淮南转运使。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擢知制诰。二年,因奏事不当免。四年,出知婺州,移亳州。七年,授秘书监、知银臺司,未几,出知应天府、杭州。元丰元年(一○七八),权知开封府,坐治狱事贬知濠州,改沧州。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诏判吏部,寻充实录馆修撰兼侍读。四年,迁翰林学士承旨。五年,除右光禄大夫、守尚书左丞。七年,拜左光禄大夫、守尚书右僕射兼中书侍郎。八年,罢爲观文殿大学士、集禧观使。復知扬州。绍圣四年(一○九七),以太子少师致仕。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卒,年八十二。有《苏魏公文集》七十二卷(其中诗十四卷),由其子于宋高宗绍兴九年(一一三九)编成,流传至今。事见本集卷五《感事述怀诗》自注、《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三○宋曾肇撰《苏丞相颂墓志铭》。《宋史》卷三四○有传。 苏颂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苏魏公文集》爲底本,校以丁丙八千卷楼本(简称丁本,藏南京图书馆)、清道光间孙苏廷玉刻本(简称道光本)、北京图书馆藏清钞本(简称钞本)等。丁本较底本多四首诗,依原次编入集中。底本卷二八中的乐章、春帖子、口号及新辑集外诗一首,编爲第十五卷。
《次韵签判太博谢府公新诗墨迹》是苏颂创作的一首诗词,宋代的作品。这首诗词描绘了幕府官员文雅庄重的形象,同时表达了诗人对诗歌创作的追求和对自己才华的自信。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幕府雍容但省文,
笔精诗格两难伦。
临池得法毫端健,
击钵成篇藻思新。
征虏雅歌追乐事,
兰亭赓唱掩芳尘。
梁王宾友邹枚在,
末至惭非赋雪人。
诗意:
这首诗词以幕府官员的风采为题材,表达了作者对幕府官员的仪态和文雅的赞赏。诗人将自己的诗歌创作与幕府官员的风度相提并论,强调自己的才华和格调不亚于他们。他追求艺术上的卓越,用精湛的笔端和新颖的思维构思来创作诗篇。他也提到了对征战的歌颂和对兰亭文会的赞美,暗示自己不仅是一位文人,还关注时事和社交圈子。最后,他谦逊地提到了与他有交往的梁王和邹枚,表示自己在文学创作方面仍有不足之处。
赏析:
这首诗词展示了苏颂作为一位文人的自我认知和自信心。他通过对幕府官员的描绘,将自己的诗歌才华与他们相提并论,强调自己在文学创作方面的卓越。他用"临池得法毫端健,击钵成篇藻思新"形容自己的诗歌创作过程,表达了自己对诗歌艺术的追求和独特的思维方式。同时,他提到了征战和兰亭文会这些与时事和社交相关的话题,展示了他对时代的关注和对社交圈子的参与。最后,他谦虚地提到了与他有交往的梁王和邹枚,表达了自己对他们的敬重,并承认自己在文学创作方面仍有不足之处。
整首诗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作者的自信和对诗歌创作的追求,展示了苏颂作为一位文人的风范和人际关系。通过对幕府官员和时代风尚的描绘,他成功地塑造了自己作为一位具有才华和品位的诗人的形象。这首诗词同时也反映了宋代文化的特点,以及士人的价值观和社交圈子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