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断哀多影不留,有人中夜揽衣裘。
笔头细字真堪怨,眼里长檠不解愁。
陈师道(一○五三~一一○二),字履常,一字无己,自号后山居士,学者称后山先生,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家贫,苦志好学。年十六,以文谒曾巩,遂留受业。神宗熙宁中,王安石经学盛行,师道心非其说,绝意仕进。元丰四年(一○八一),曾巩奉诏修史,荐入史馆,以布衣未果。哲宗元祐二年(一○八七)四月,以苏轼等荐(《苏轼文集》卷二七《荐布衣陈师道状》),起爲亳州司户参军,充徐州教授(本集《谢徐州教授启》)。七月,除太学博士(《续资治通鑑长编》卷四三○),因五月间曾託疾乞假到南京见苏轼,仍罢爲徐州教授(本集《谢再授徐州教授启》)。五年,移颍州教授(任渊《后山年谱》)。绍圣元年(一○九四),坐苏轼余党,谪监海陵酒税(本集《与鲁直书》)。二年,调彭泽令,以母丧未行,家居六年。元符三年(一一○○),除棣州教授,未赴,召爲秘书省正字(《后山年谱》)。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一一○一),扈从南郊,天寒无绵衣,以寒疾卒于十二月二十九日,年四十九。遗着由门人魏衍编爲《彭城陈先生集》二十卷,其中诗六卷,四百五十六篇(魏衍《彭城陈先生集记》),已佚。有《后山居士文集》(二十卷,收诗多于魏本)、《后山先生集》(二十卷)及任渊《后山诗注》传世。《宋史》卷四四四有传。 陈师道诗,以宋蜀刻大字本《后山居士文集》(有绍兴二年谢克家序)爲底本(卷六原缺第二十二页,据目录以宋刻《后山诗注》本补足)。校以宋刻《后山诗注》(残存卷三下至六,藏北京图书馆,简称宋注本)、高丽活字本《后山诗注》十二卷(出明弘治十年袁宏刻本,《四部丛刊》据此影印,简称高丽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后山诗注》十二卷(简称库注本),清雍正八年(一七三○)赵骏烈刻本《后山先生集》二十四卷(据明弘治十二年马暾刻本《后山先生集》三十卷重编,简称赵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后山集》二十四卷(简称四库本)、张钧衡《适园丛书》本《陈后山集》三十卷(一九一四年据旧钞本翻刻,简称张本)。除宋刻残本外,五本共同的异文校语简作各本。凡底本失收而见于校本诸诗,编爲第七卷,新辑集外诗附后。
《次韵秦觏听雁闻鸡二首》是宋代陈师道所著的诗词作品。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诗词的中文译文:
第一首:
行断哀多影不留,
有人中夜揽衣裘。
笔头细字真堪怨,
眼里长檠不解愁。
第二首:
山寒雨雪春风好,
笛急香风曲未曹。
白首衰颜何处是,
年华尽落秋江涛。
诗意:
这两首诗词通过婉转动人的语言描绘了作者对时光流转和人事变迁的感慨。第一首诗表达了行程漫长,悲伤难免,离别情景中的无奈和心痛。在黑夜中,有人披着衣裘,默默地离去,而作者在墨迹纸上写下细腻的字句,表达出内心的愤怨和忧愁。
第二首诗以自然景物为背景,揭示了岁月流逝和人生短暂的主题。山寒、雨雪、春风,构成了四季交替的景象。笛声催人感慨,香风中的音乐仍然未曾停止。然而,作者已然年老,容颜衰败,不知流年所在,只能看着青春逝去,如同秋江滔滔不息。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和人事易变的深深感叹。第一首诗以描写离别的场景为切入点,通过行程的终结和人物的离去,传达出作者对别离的痛苦和不舍之情。细腻的字句表现出内心的愤怨和无奈。
第二首诗则以自然景物为背景,通过描绘山寒、雨雪和春风等自然现象,象征了时间的流逝和四季更迭。笛声和香风则代表了流逝中的音乐和美好。然而,作者在岁月中不可逆转地老去,颜容苍老,对未来充满了困惑和忧虑。整首诗通过自然景物与人事的对比,表达了时光流转和年华逝去带来的无奈和感伤。
这首诗词以简约的语言勾勒出深沉的情感,通过描写离别和岁月的变迁,引发读者对时间流逝和人生短暂的思考。同时,诗中运用自然景物的意象,增添了诗词的意境和艺术感。读者在欣赏这首诗词时,可以感受到作者内心的忧愁与感慨,以及对生命的深刻思考。
灵山名谁自,波涛截孤峰。何夫佛子住,四面凭危空。折椽与裂瓦,委弃填西东。库廊行抑首,居者莽谁容。吾舟维其侧,落日生秋风。瞰崖聊寄目,万物极纤穠。震荡江海思,洗涤堙郁中。胡为嬉游人,过此无留踪。景岂龙游殊,盛衰浩无穷。吾闻世所好,楼殿浮青红。那知山水乐,岂在
情闲共悦良朋好,溽暑消来过雨时,萍水远流青点小,柳堤横螟翠丝垂。轻烟晚透疏林迥,嫩卉芳迎皎月迟。清思廊然欣赏地,瞰观遥阁静联诗。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张僊挟弹知何往,清啸穿林但可闻。拾得铁丸无处用,为君打散四山云。
君家有西园,望我南山巅。觞咏继曲水,花石希平泉。长沟流砌下,远岫列楹前。春风一披拂,百卉为渠妍。迨兹夏日永,杖履宜盘旋。梅黄已过雨,清润霁景鲜。主人虽好事,欲往无由缘。似闻三径深,日夜长苔钱。行当载酒过,高情与君宣。飞鸿渺天末,浴鹭来平川。良辰恐易失,勿待
三年不归寝,至性切於亲。不信沙陀种,还生如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