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客登临悲素秋,感时风物自飕飕。
潦收远水清堪鉴,雨过群山翠欲浮。
月露往来羁旅恨,仓箱千万里民讴。
鬓毛衰飒欢游少,珍重嘉篇写我忧。
苏颂(一○二○~一一○一),字子容,本泉州同安(今属福建)人,以父绅葬润州丹阳(今属江苏)而徙居,遂占籍丹阳。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清王捷南《福建通志稿·苏颂传》)。皇祐五年(一○五三),召试馆阁校勘,同知太常礼院。嘉祐四年(一○五九),迁集贤校理,充编定馆阁书籍官。六年,出知颍州。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三司度支判官。四年,出爲淮南转运使。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擢知制诰。二年,因奏事不当免。四年,出知婺州,移亳州。七年,授秘书监、知银臺司,未几,出知应天府、杭州。元丰元年(一○七八),权知开封府,坐治狱事贬知濠州,改沧州。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诏判吏部,寻充实录馆修撰兼侍读。四年,迁翰林学士承旨。五年,除右光禄大夫、守尚书左丞。七年,拜左光禄大夫、守尚书右僕射兼中书侍郎。八年,罢爲观文殿大学士、集禧观使。復知扬州。绍圣四年(一○九七),以太子少师致仕。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卒,年八十二。有《苏魏公文集》七十二卷(其中诗十四卷),由其子于宋高宗绍兴九年(一一三九)编成,流传至今。事见本集卷五《感事述怀诗》自注、《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三○宋曾肇撰《苏丞相颂墓志铭》。《宋史》卷三四○有传。 苏颂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苏魏公文集》爲底本,校以丁丙八千卷楼本(简称丁本,藏南京图书馆)、清道光间孙苏廷玉刻本(简称道光本)、北京图书馆藏清钞本(简称钞本)等。丁本较底本多四首诗,依原次编入集中。底本卷二八中的乐章、春帖子、口号及新辑集外诗一首,编爲第十五卷。
《次韵杨立之十一官府馆二篇》是宋代苏颂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描绘了楚国客人在登临的时候对素净秋景的悲伤感受,以及感叹时光流转所带来的变化。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楚国的客人登上高山,眺望着凄美的秋景,被这时光所感动,风吹拂着风物,发出呼啸之声。潦收之水远远地汇聚成清澈的一片,可以作为一面明镜。雨过后,群山上的翠绿欲要漂浮起来。
月亮和露水往来,唤起了旅途中的牵挂和离愁;粮仓和箱篓中有千万里外的人民的歌谣。岁月的流逝使我的鬓发变得稀疏而凄凉,欢乐的游玩变得少之又少。我珍重地写下这篇悲伤的诗篇,表达我内心的忧愁。
这首诗词通过对楚国客人登临秋山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和人事变迁的感慨之情。秋景的凄美与变幻,映照着人生的离合与无常。诗人通过表达自己的忧愁和思考,传达了对逝去岁月和离散之情的思索和反思。同时,诗人以写诗的方式珍重地记录下这份忧愁,将其留存在文学作品之中,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这首诗词以简洁而凄美的语言描绘了秋景和时光带来的变化,表达了人生离别和岁月流转的感慨。它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抒发情感的手法,使读者在欣赏诗意的同时,也能从中体味到生命的脆弱和变幻无常。这种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时光的感慨,使得这首诗词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表达,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名压年芳,倚竹根新影,独照清漪。千年禹梁藓碧,重发南枝。冰凝素质,遣凡桃、羞濯尘姿。寒正峭,东风似海,香浮夜雪春霏。练鹊锦袍仙使,有青娥传梦,月转参移。逋山傍莺系马,玉翦新辞。宫妆镜里,笑人间、花信都迟。春未了,红盐荐鼎,江南烟雨黄时。
临歧约共屠苏酒,及饮屠苏汝未归。纵使举头瞻日近,可堪返顾见云飞。索长安米难淹久,回剡溪船果是非。别后安书如束笋,眼穿新岁雁来稀。
野店溪桥供晚饷,吟边醉里弄春风。马行缺月黄昏後,钟下乱山空翠中。名宦不辞成寂寂,岁时惟恨去匆匆。颇闻禹穴遗书在,安得高人与细穷?
天寒湘水秋,雨暗苍梧暮。
凤凰池上亦何荣,道义曾知有利名。达则春风天下共,穷时晓雨陇头耕。
拟拨残书出郭行,浮云忽已败春晴。穷阎今雨无车马,卧听深泥溅履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