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半幽梦觉,稍闻竹苇声。
起续冻折弦,为鼓一再行。
曲终天自明,玉楼已峥嵘。
有怀二三子,落笔先飞霙。
共为竹林会,身与孤鸿轻。
秀语出寒饿,身穷诗乃亨。
禅老复何为,笑指孤烟生。
我独念粲者,谁与予目成。
苏轼(一○三七~一一○一),字子瞻,一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试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三年,父洵卒,护丧归蜀。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四年,通判杭州。歷知密州、徐州。元丰二年(一○七九),移知湖州,乌臺诗案狱起,贬黄州团练副使。四年,移汝州团练副使。八年春,得请常州居住,十月知登州。寻召除起居舍人。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迁中书舍人,改翰林学士。四年,知杭州。六年,除翰林学士承旨,寻知颍州。歷知扬州、定州。绍圣元年(一○九四),贬惠州。四年,再贬儋州。徽宗即位,赦还,提举玉局观。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按:轼生于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时已入公元一○三七年)。孝宗时謚文忠。有《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和陶诗》四卷等。《宋史》卷三三八有传。 苏轼诗,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爲底本,卷四七、四八,以清干隆刊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爲底本。校以宋刊半叶十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甲)、宋刊半叶十二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乙,集甲、集乙合称集本)、宋眉山刊《苏文忠公文集》(残,简称集丙)、宋黄州刊《东坡先生后集》(残,简称集丁),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简称集戊)、宋刊《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残,简称集注)、宋嘉泰刊施元之、顾禧《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甲)、宋景定补刊施、顾《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乙,施甲、施乙合称施本)、宋黄善夫家塾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甲)、宋泉州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残,简称类乙)、元务本书堂刊《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丙,类甲、类乙、类丙,合称类本)、明成化刊《东坡七集》(简称七集)、明万历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简称外集)、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简称查注)、清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简称合注)。参校资料一爲金石碑帖和着录金石诗文的专着的有关部分;一爲清人、近人的苏诗校勘批语,其中有何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苏诗》(简称何校),卢文弨、纪昀所校清干隆刊查注(分别简称卢校、纪校),章钰所校缪荃孙覆明成化《东坡七集》(简称章校)。卷四八所收诗篇除《重编东坡先生外集》外,还分别採自《春渚纪闻》、《侯鲭录》等书,亦据所采各书及有关资料进行校勘。新辑集外诗,编爲第四九卷。起仁宗嘉祐四年己亥十月,公按:谓苏轼还朝,侍宫师按:谓苏洵自眉山发嘉陵,下夔、巫,十二月至荆州作。
《次韵仲殊雪中游西湖二首》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诗。下面是这首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夜半幽梦觉,稍闻竹苇声。
在午夜时分,我在梦中若有所觉,隐约听到竹林和湖边的芦苇发出的声音。
起续冻折弦,为鼓一再行。
我起身继续弹奏冻结的琴弦,为了击鼓而行动。
曲终天自明,玉楼已峥嵘。
曲调结束时,天色渐渐明亮,美丽的玉楼已经显得崭新壮丽。
有怀二三子,落笔先飞霙。
我怀念那两三位朋友,写字的笔落在纸上如同雪花飞舞。
共为竹林会,身与孤鸿轻。
我们一起在竹林中聚会,我感觉自己和孤独的雁鸿一样轻盈自在。
秀语出寒饿,身穷诗乃亨。
即使在寒饿之中,优美的语言也能流露出来,我身处贫穷之中,但诗歌仍然得以传颂。
禅老复何为,笑指孤烟生。
禅宗的老师又在做什么呢?他笑着指着孤独的烟雾升腾而起。
我独念粲者,谁与予目成。
我独自怀念那位文采出众的人,谁能与我相望呢?
这首诗描绘了苏轼在雪夜游览西湖的情景。他在梦中听到竹林和芦苇的声音,起身弹奏冻结的琴弦并击鼓。诗中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同时以竹林为背景,强调了自身的轻盈和自在。尽管身处困境,苏轼仍然能够用优美的语言表达自己,并思考禅宗的智慧。最后,他独自怀念那位令人敬佩的人,希望能有人与自己相互理解。这首诗意蕴含着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对友情的思念以及对人生境遇的反思,展现了苏轼独特的感悟和情感表达能力。
瑶池罢游宴,良乐委尘沙。遭遇不遭遇,盐车与鼓车。
酲病初非病,寻真却损真。孤愁如送别,清渴欲生尘。嗅菊时思杜,薰香未惬荀。蔗浆知可析,莫致一瓯新。
玉盘叠捧溪女归,鱼鳞作室待水婓。竹间山鬼入夜啼,古庙久闭谁启扉。屈原憔悴江之圻,芙蓉木兰托兴微。贾谊未召绛灌挤,香草嘉禾徒菲菲。曾无半辞助诃讥,国风幸赖相因依。
大化元无揀择,墨光随手高低。但得岁寒风度,自然处处皆宜。
岁月推来逢子午,坎离交处互乾坤。休将世法论修短,超出阴阳道独尊。
论事从违数,题诗窜定频。客君徒得重,爱我不言贫。薄俗无兄弟,我曹相主宾。别觞终作恶,别语要须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