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中望青山,防有移文阻。
诵君清樾篇,顿忘三伏暑。
想见松风底,树羽仍设虡。
山灵莫逆友,献岂烦缟紵。
招隐未容反,陈迹渠能序。
诗翁麋鹿姿,穷不问唐举。
归诛故山茅,吴雁冯寄语。
君宁山中人,居州定王所。
陈造(一一三三~一二○三),字唐卿,高邮(今属江苏)人。孝宗淳熙二年(一一七五)进士,调太平州繁昌尉。歷平江府教授,知明州定海县,通判房州并权知州事。房州秩满,爲浙西路安抚司参议,改淮南西路安抚司参议。自以转辗州县幕僚,无补于世,置江湖乃宜,遂自号江湖长翁。宁宗嘉泰三年卒,年七十一。有《江湖长翁文集》四十卷,由子师文刊刻行世,陆游爲之序,已佚。明神宗万历四十六年(一六一八)仁和李之藻获抄本,与秦观集同刊于高邮。事见本集卷首自序及元申屠駉《宋故淮南夫子陈公墓志铭》。 陈造诗,以明李之藻刊本爲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等。诗集外的作品另编一卷。
《次韵诸公清樾轩诗》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陈造。这首诗以望见青山为开头,表达了在尘世中向往自然山水的情感。诗中提到移文阻的困扰,暗示了作者在现实生活中受到的阻碍与干扰。然而,当诵读清樾轩的诗篇时,作者却能够暂时忘却三伏酷暑的炎热,仿佛置身于清凉的山间。
作者想象着自己置身于松林中,感受着松风的拂面,树叶如羽毛一般轻轻飘落。虽然与山灵相伴,但作者却不愿扰乱山灵的宁静,不敢奢求与山灵成为朋友,更不敢以华丽的衣裳献上自己的诗篇。相反,作者愿意默默地隐退,按照自己的踪迹,谦虚地写下自己的心得和感悟。
诗中提到了"诗翁麋鹿姿,穷不问唐举",这是作者自谦的表达。他自称"诗翁",意味着自己是一个以诗为伴的普通人,而不是一个受到官方认可或得到荣誉的文人。他宁愿在故山茅屋中过简朴的生活,也不追求功名利禄。
最后两句提到了吴雁和冯寄语,可能是指作者的朋友,他们来自居州,居住在定王的府邸中。这句话暗示了作者与这些在山中居住的人士有着某种相似之处,他们都追求宁静和自由,远离尘嚣的生活。
整首诗以自然山水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表达了对宁静、淡泊的生活态度的赞美。作者将自己与山水、山灵相联系,强调了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追求心灵自由的意愿。这首诗对读者来说,既是一种心灵的抚慰,又是一种对现实世界的反思和追求。
乐水频频到,寻花特特来。余春初自媚,清赏未能回。雨裹仙苞重,风扶秀脸开。宝刀移造化,单叶变楼台。
月影黄昏后,诗天眼界宽。野香寻得见,石背一枝兰。
雨声才歇雪漫漫,深恐梅花不耐寒。破晓踏泥来问讯,细看枝上喜平安。
近山如城人可住,远山如屏带烟雾。天际孤舟何处来,云中指点津头树。客至桃源花正春,回首空嗟相见莫。苍壁丹厓几万寻,飞鸟回旋不知路。路逢樵者问山名,山深只为无名故。中有青莲今古青,时向幽人一披露。冯生学画举业余,胸中尘土先扫除。清秋此幅展向我,请我茅笔纵横书。
月华明洁好霜天,遥指层城几暮烟。妙意此时谁与寄,美人湘水隔娟娟。
顶覆白雪,眼横碧波。清霜濡斗柄,古壁挂龙梭。少林之华未老,曹溪之镜非磨。所得几何,家传不多。饱谙云水三条篾,钓尽江湖一片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