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吞湖卷气俱豪,崛起孤峰百仞高。
归为婵娟买丝屦,却应还我所忘刀。
晁补之(一○五三~一一一○),字无咎,号归来子,济州鉅野(今山东巨野)人。神宗元丰二年(一○七九)进士,调澶州司户参军。召试学官,除北京国子监教授,迁太学正。哲宗元祐初,召试学士院,以秘阁校理通判扬州,迁知齐州。与黄庭坚等并称苏门四学士。绍圣元年(一○九四),坐党籍累贬监信州酒税。徽宗即位,召爲着作佐郎,擢吏部郎中。出知河中府,徙湖州、密州。崇宁间党论復起,奉祠禄居家,葺归来园,慕晋陶潜爲人。大观四年起知达州,改泗州,卒于任,年五十八。有《鸡肋集》七十卷。事见《柯山集拾遗》卷一二《晁无咎墓志铭》,《宋史》卷四四四有传。 晁补之诗,以明崇祯诗瘦阁仿宋刊本(藏北京图书馆)爲底本。校以明光泽堂抄本(简称光本,藏北京图书馆)、涵芬楼藏明蓝格抄本(简称涵本,藏北京图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等。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大孤山祠》是一首宋代晁补之创作的诗词。下面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江水汹涌,湖水翻卷,气势均非常雄浑。一座孤峰峻立,高耸百仞。归还给那美丽的婵娟,以换取她所购买的丝履,但却应该将我所遗忘的刀还给我。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座大孤山祠,以及周围的江水和湖水的壮丽景象。诗人表达了山祠的雄伟和壮丽,以及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之情。诗中还融入了一种对过去的回忆和渴望的情感,诗人希望能够回到过去,找回失去的东西。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江水和湖水的汹涌和翻卷,以及孤峰的高耸,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观。山祠作为这个景观的一部分,被描绘为巍峨雄伟的存在,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的景色和力量的赞美和敬畏之情。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谈到了归还丝履和刀的事情。这里的丝履和刀可能是象征着物质和精神上的失去。诗人希望能够通过归还丝履,找回过去曾经美好的时光。而"却应还我所忘刀"则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失去的东西的渴望,希望能够找回已经遗忘的刀,也可以理解为希望能够找回内心的坚强和勇气。
整首诗词以描写自然景色为主线,通过景物的壮丽和诗人对过去的回忆和渴望的交织,表达了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失去的东西的追求。整体上给人一种豪放和深沉的感觉,展现了晁补之独特的诗人情怀。
是心如维斗,万物所取正。蒙之以微云,孤光更渊靓。
岭宿寒云薄,楼迎晓日斜。危檐排语雀,落木点啼鸦。佛鼓依山寺,炊烟隔岸家。移时收足坐,清兴会烟霞。
西谷有一士,荡然无所求。问君何为者,神闲道自休。上无求于帝,寿夭等浮沤。中无求于世,人呼任马牛。下无求于子,苟以嗣春秋。三者既无求,长歌何所忧。
陕府铁牛却知有,春秋几几成过咎。一身还作二如来,黑白不分辨香臭。
空蒙玉华晓,潇洒石淙秋。嵩高大有佳处,元在玉溪头。翠壁丹崖千丈,古木寒滕两岸,村落带林丘。今日好风色,可以放吾舟。百年来,算惟有,此翁游。山川邂逅佳客,猿鸟亦相留。父老鸡豚乡社,儿女篮舆竹几,来往亦风流。万事已华发,吾道付沧洲。
已无功业上凌烟,且泛扁舟逐计然。自喜兹游胜平日,不知今夕是何年。横空蝃蝀聊欹枕,满袖婵娟永共船。同社贤豪多载酒,坐添清兴浩远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