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岁常亲鞭扑,此生知负诗书。
欲寻旧学无处,时有故人起予。
苏辙(一○三九~一一一二),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洵、兄轼同以文学知名。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又举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因乞侍父未仕。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大名府留守推官。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召爲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议事每与王安石不合,出爲河南推官,歷陈州教授、齐州掌书记、签书应天府判官。元丰二年(一○七九),兄轼被罪,辙亦坐贬监筠州盐酒税。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入爲右司谏,寻迁起居郎、中书舍人,累迁尚书右丞。七年,擢大中大夫守门下侍郎。八年,哲宗亲政,起用新党。绍圣元年(一○九四),以元祐党人落职,出知汝州、袁州,又降授朝议大夫、分司南京,筠州居住。四年,责授化州别驾,雷州安置。元符元年(一○九八),迁循州。徽宗即位,北徙永州、岳州,復大中大夫,提举凤翔上清太平宫,定居颍昌府。崇宁中重开党禁,罢祠。大观二年(一一○八),復朝议大夫,迁中大夫。政和二年(一一一二),转大中大夫致仕,同年十月卒,年七十四。孝宗淳熙中,追謚文定。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并行于世。《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一、《宋史》卷三三九有传。 苏辙诗,以明万历间清梦轩刊《栾城集》(其中《栾城集》五十卷,《栾城后集》二十四卷,《栾城第三集》十卷,《栾城应诏集》十二卷)爲底本。参校宋刻残本《苏文定公文集》(简称宋大字本)、宋递修本《苏文定公文集》(简称宋文集本)、明嘉靖蜀藩朱让栩刻本(简称明蜀本)、《四部丛刊》明活字本(简称明活字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道光眉州刻《三苏全集》本(简称三苏本)。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答文与可以六言诗相示因道济南事作十首》是宋代文学家苏辙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终岁常亲鞭扑,
此生知负诗书。
欲寻旧学无处,
时有故人起予。
诗意:
这里的"答文与可以六言诗相示因道济南事作十首"是苏辙回答朋友文与对他提出的可以写六言诗来相互交流的请求而作的十首诗。诗中表达了苏辙对自己在学习文学方面的努力和挫折的感慨,以及对旧日友人的思念和期盼。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苏辙在文学学习上的艰辛和自省。第一句"终岁常亲鞭扑"描绘了他长时间埋头苦读的景象,"鞭扑"指的是鞭策自己,意味着他对学业的刻苦追求。第二句"此生知负诗书"表达了他对自己学识的不足和感到才华有限的自我认知。在这两句中,苏辙对自己的努力和追求表达了坦诚和无悔。
第三句"欲寻旧学无处"表明他在寻找旧日的学友和共同学习的场所时遭遇的困难。这句话暗示了他身处的时代环境的限制,没有找到适合自己学习的地方或人。最后一句"时有故人起予"表达了他对故友的怀念和期待,他希望有故人能够和他一同共同进步,互相启迪。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述说了苏辙的学习历程和内心的挣扎,同时也抒发了对友情和共同学习的向往。这首诗词展示了苏辙在文学道路上的坚持和不懈努力,以及他对友谊和知识的珍视。通过这首诗,读者可以感受到苏辙对学识追求的执着和对友情的真挚,体会到他在学习中的孤独和渴望交流的心情。
东家有儿年十五,只向田园独辛苦。夜开沟水绕稻田,晓叱耕牛垦塉土。西家有儿才弱龄,仪容清峭云鹤形。涉书猎史无早暮,坐期朱紫如拾青。东家西家两相诮,西儿笑东东又笑。西云养志与荣名,彼此相非不同调。东家自云虽苦辛,躬耕早暮及所亲。男舂女爨二十载,堂上未为衰老人。
缓引牙樯载绮罗,宽围丝锦著笙歌。小抬醉眼游丝外,夕照御城奈乐何。
我虽券内士,常思方外游。未见夫铁脚,况逢钁头。癯然只树老,隐此阴崖幽。修竹不知夏,青松不知秋。甚欲效柳子,冉溪买西丘。又欲追白傅,香山寻石楼。忽开化人书,书中有鸣球。其鸣疑飞泉,清绝或可侔。乃是寄我诗,恨我昔莫留。观者勿疵瑕,谓以声音求。句法传丛林,五言如
亭亭玉立谢栽培,却笑凡花杂草莱。水面不教蜂蝶见,天边偏引鹭鸥来。化工岂是夸呈瑞,人意何须岂妄猜。并秀六房如可信,里中他日又公台。
一树樱桃鸟啄残,麦秋天气尚轻寒。蚕登曲箔桑初尽,燕补新巢土未干。囊里古方闲自检,镜中华发老羞看。花时不共刘郎醉,辜负东家芍药阑。
每念李斯首,不及严光足。斯首不自保,光足舒帝腹。我心异老聃,惊宠不惊辱。岂敢示他人,吟之将自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