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居金华山之东,我居金华山之西。
东西相望二百里,半面未识心相知。
扳条采荣远莫致,梦中往往或见之。
子持一卷易,我攜一篇诗。
此诗此易世不识,与子共作千年期。
前乎千载事已矣,后乎千载谁是非。
握手论心语未了,松风万壑寒生衣。
山深梦断不可觅,落花耿耿寒梅枝。
起视金华万山顶,惟有白云来去飞。
于石(一二四七~?)(生平据本集卷一《邻叟招饮》“三十将远游,海波忽扬尘”推定),字介翁,号紫巖,晚号两谿,兰溪(今属浙江)人。宋亡,隠居不仕,一意于诗,生前刊有集七卷,卒后散失,由门人吴师道就藏本及所藏续抄者选爲《紫巖诗选》三卷。事见《吴礼部集》卷一七《于介翁诗选后题》,明万历《金华府志》卷一六、《宋季忠义录》卷一三有传。 于石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清朱彝尊钞本(简称朱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光绪于国华留耕堂刻傅增湘校本(简称傅校本,藏北京图书馆)。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答吴子真》是宋代诗人于石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吴子真啊,你住在金华山的东边,
我住在金华山的西边。
东西相望有两百里,
我们心灵相通却未曾见面。
我难以采摘到那远方的荣耀,
只能在梦中有时见到。
你手持一卷易经,
我携带一篇诗作。
这诗作和易经在世间不为人所知,
与你共同创作已经过了千年。
过去的千载事情已经结束,
未来的千载谁能分辨是非。
我们握手交谈心意未尽,
松风吹过万壑,寒气穿透衣衫。
山深处梦已经破碎,不可再寻找,
落花凄凄地落在寒梅的枝头。
我抬头望向金华山的万山之巅,
只见白云不停地飘荡。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作者与吴子真之间的友谊为主题,通过描绘金华山东西相望的情景,表达了作者与吴子真心灵相通的情感。虽然他们相隔两百里,但却能在梦中有时相见。诗中的易经和诗作象征着两位友人的智慧和创作才华,它们即使在当时也鲜为人知,但与吴子真共同创作的友谊却能传承千年。诗的后半部分则展示了作者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考,以及他们之间的心意交流未尽的遗憾。
作者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如松风、万壑、白云等,增添了诗词的意境与情感色彩。山深处的梦已破碎,寒梅凋零的形象,表达了人事已逝、光阴荏苒的感慨。最后,望着金华山的壮丽景色,作者以白云的来去飘荡作结,映射出友谊的持续与无限延续。
这首诗词表达了友情与时光的流逝,以及人与人之间心灵相通的珍贵与难得。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与感慨,给人以深远的思考与共鸣。
院落荒芜,庭树潇洒,就中墙壁颓疏。自云妻丧,父子奈何如。王哲闻言大哂,天分付、独乐清虚。公还司,火坑里面,休更觅红炉。萦纡。须剪断,攀缘爱念,截割如无。作风邻月伴,正是吾徒。前*蓬莱稳路,超生灭、不入三途。真端的,白云深处,别有洞天居。
此赋何曾涉怪神,本诸孔孟体诸身。乃知犬子揄扬者,才是僬侥国里人。
火合红销雪尚香,睡魔引我入渠乡。觉来一阵寒无柰,自掇胡床负太阳。
土化吴王甲,骨朽越王兵。五月菖蒲草,千年檇李城。蒲根蛙怒嚎,城中乌夜鸣。吴越灭已久,客心空屏营。落日孤亭间,悠悠锺磬声。
回风带雨,冻涩漏声悄。小窗照影虚白,几误邻鸡报。千树天花绽了。鹄立通明晓。眼空八表。宫袍带月,醉里应迷灞陵道。风静琼林翠沼。片片随春到。吟鞯十里新堤,怪四山青老。玉唾珠尘怕扫。句冷池塘草。白天寒皎。飞琼何在,梦觅梨云度仙岛。
山椒敞禅扃,幽欣失微倦。密林稍深沉,新笋亦葱蒨。磴折迎空香,台虚得清啭。芸芸趋前尘,往往遗胜践。始知佛力宏,能使地灵见。市声俯一席,山色照三面。郡小览易穷,兴高赏难遍。微生谅何缘,周流散遐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