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大行皇帝挽诗六首》

虏哨无宁处,龙颜有隐忧。
未曾御戎服,已报走旃裘。
地拓黄河土,天烧赤壁舟。
奈何投柱斧,不待献俘囚。

作者介绍

刘克庄(一一八七~一二六九),初名灼,字潜夫,号后村,莆田(今属福建)人。宁宗嘉定二年(一二○九)以荫补将仕郎,初仕靖安主簿、真州录事。后游幕于江浙闽广等地。十二年监南岳庙。十七年知建阳县。以咏《落梅》诗得祸,闲废十年。理宗端平元年(一二三四)爲帅司参议官,二年除枢密院编修官,兼权侍右郎官,寻罢。淳祐六年(一二四六),以“文名久着,史学尤精”,赐同进士出身,除秘书少监,兼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七年出知漳州。八年迁福建提刑。景定三年(一二六二)权工部尚书、兼侍读,旋出知建宁府。五年因目疾以焕章阁学士致仕。度宗咸淳四年(一二六八)除龙图阁学士。五年卒,年八十三,謚文定。生前曾自编文集,林希逸作序,继有后、续、新三集。后由其季子山甫匯编爲《大全集》二百卷。事见宋林希逸《后村先生刘公行状》、洪天锡《后村先生墓志铭》。 刘克庄诗,一至十六卷以铁琴铜剑楼旧藏宋刻《后村居士集》爲底本,校以《四部丛刊》影印清赐砚斋《后村先生大全集》(简称砚本)、杨氏海源阁旧藏宋刻《后村居士集》(简称后印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十七至四十八卷以赐砚斋本爲底本,校以清冯氏{艹/广/卢}经阁旧藏抄本(简称冯本)、清卢氏抱经楼旧藏抄本(简称卢本)、翁同书校清秦氏石研斋抄本(简称秦本,凡採用翁氏朱笔校字,简称翁校)、清张氏爱日精庐抄本(简称张本)。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作品评述

《大行皇帝挽诗六首》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刘克庄。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虏哨无宁处,龙颜有隐忧。
未曾御戎服,已报走旃裘。
地拓黄河土,天烧赤壁舟。
奈何投柱斧,不待献俘囚。

中文译文:
敌军的哨声无处不在,皇帝的神情充满忧虑。
尚未穿上战袍,却已经送别了华丽的衣袍。
开垦黄河的土地,天火焚烧着赤壁的船只。
可惜我投降的斧头,却没有等到献出俘虏。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皇帝在战乱中的困境和痛苦。诗中的皇帝面临着来自敌军的威胁,他时刻听到敌军的哨声,没有安宁的地方。皇帝的神情充满着忧虑,因为他深知自己的处境不妙。

诗中提到了皇帝未曾穿上战袍,却已经送别了华丽的衣袍,这表明他还没有亲自上阵参与战斗,却已经失去了尊严和豪华的生活。这种自愿放弃华美生活的决定,可能是为了保护自己和国家的利益,但也带来了痛苦和无奈。

诗中还描绘了战乱的场景。黄河是中原的母亲河流,但在这次战乱中,大地被拓宽,黄河的土地被占据。赤壁是指赤壁之战,这里用来象征战争的残酷和破坏。天火焚烧着赤壁的船只,暗示战争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破坏。

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的无奈之情。他说自己投降的斧头没有等到机会献出俘虏,暗示他希望能为国家做出贡献,但却没有被允许。这种无法实现自己意愿的感受,体现了作者对战乱时期的苦闷和无力感。

总体而言,这首诗词通过描绘皇帝在战乱中的痛苦和无奈,表达了作者对战乱的深切忧虑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诗中运用了象征和隐喻的手法,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那个时代的苦难和无奈。

版权所有©成语大全网   网站地图 辽ICP备170134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