讼吉观西伯,师中验太公。
得人师不战,反已讼无终。
方回(一二二七~一三○七),字万里,一字渊甫,号虚谷,别号紫阳山人,歙县(今属安徽)人。早年以诗获知州魏克愚赏识,后随魏至永嘉,得制帅吕文德推荐。理宗景定三年(一二六二)进士,廷试原爲甲科第一,爲贾似道抑置乙科首,调随州教授。吕师夔提举江东,辟充干办公事,歷江淮都大司干官、沿江制干,迁通判安吉州。时贾似道鲁港兵败,上书劾贾,召爲太常簿。以劾王爚不可爲相,出知建德府。恭帝德祐二年(一二七六),元兵至建德,出降,改授建德路总管兼府尹。元世祖至元十四年(一二七七)赴燕觐见,归后仍旧任。前后在郡七年,爲婿及门生所讦,罢,不再仕。以诗游食元新贵间二十余年,也与宋遗民往还,长期寓居钱塘。元成宗大德十一年卒,年八十一。回诗初学张耒,晚慕陈师道、黄庭坚,鄙弃晚唐,自比陆游,有《桐江集》六十五卷(《剡源文集》卷八《桐江诗集序》),已佚。又有《桐江续集》,系元时罢官后所作,自序称二十卷,《千顷堂书目》作五十卷,今残存三十六卷。另有《瀛奎律髓》等行世。回以宋守土官腼顔仕元,以“大物既归周,裸士来殷商”(本集卷二五《送男存心如燕二月二十五日夜走笔古体》)开解,并谀元爲“今日朝廷贞观同”(本集卷二四《送丘子正以能书入都……》),诚属可鄙,所以爲周密《癸辛杂识》别集卷上所深诋。周斥其曾以梅花百咏谀贾似道,当爲事实,集中有“向来世故未曾识,折腰此人(似道)觊斗升”(卷二三《三月二十日张君輗约饮王子由紫霞道院酒字爲韵》),即爲此事之证明。因此前人虽辨周密斥方回或有私愤,而回人品确不能称道。事见本集有关诗文,明弘治《徽州府志》卷七有传。 方回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清抄《虚谷桐江续集》(四十八卷,简称清抄本,藏北京图书馆),两本卷次不同,非出一源。底本诗集外之诗、校本多出底本之诗及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大衍易吟四十首》是宋代方回的一首诗词,它描述了一个讼吉观西伯、师中验太公的场景。在这首诗词中,作者通过描绘人们在求学过程中的经历,表达了一种重视师德和学习的价值观。
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暂时无法提供,但是我们可以从内容中感受到其中的诗意和赏析。
诗意:
这首诗词以讼吉观西伯和师中验太公为主题,探讨了师德和学习的重要性。通过描述得人师不战,反已讼无终的情节,作者向读者传达了一个重要的信息:真正的学问不是通过争斗和争论取得的,而是通过虚心向师长学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过程中获得的。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练的语言传达了深刻的思想,展现了作者对师道和学习的理解。诗中的讼吉观西伯和师中验太公,可以理解为学习过程中的两个重要角色。通过讼吉观西伯,作者强调了在学习中遵循正确的道德准则的重要性。而通过师中验太公,作者表达了学生应该虚心向老师学习的观点。
诗词中的"得人师不战,反已讼无终"这一句,深刻地表达了学习的真谛。它意味着通过师长的教导和引导,我们能够避免争斗和冲突,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这种思想在古代尤为重要,因为当时的学习环境更加强调师道和师德。
整首诗词以简洁明了的语言,传达了作者对于师德和学习的深刻思考。它提醒了读者在学习过程中要虚心向师长学习,注重道德修养,以实现真正的学问和智慧的积累。
短笠团团避树枝。初凉天气野行宜。溪云到处自相聚,山雨忽来人不知。马上衣巾任沾湿,村边瓜豆也离披。新晴尽放峰峦出,万瀑齐飞又一奇。
乱花飞絮。又望空斗合,离人愁苦。那更夜来,一霎薄情风雨。暗掩将、春色去。篱枯壁尽因谁做。若说相思,佛也眉儿聚。莫怪为伊,底死萦肠惹肚。为没教、人恨处。
朱家亭子象悬匏,阶莹青莎栋剪茆。瘿挂眼开欺鸲鹆,花缘网结妒螵蛸。有时风月输三虎,无壁琴书属四郊。土木欲知精洁处,社天归燕怯安巢。
欲别牵郎衣,问郎游何处。不恨归日迟,莫向临邛去。
万壑初收雨,鸦声唁客劳。溪寒鱼队散,秋静鸟行高。碧嶂前兼后,青猿断更号。卷帘双眼远,绕舍绿周遭。
三脚灵龟荒径走,一枝瑞草乱峰垂。昆见闻含山先润,闵兔怀胎月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