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知道只在人心,造化功夫自可寻。
若说衣巾便为道,尧夫何者敢披襟。
邵雍(一○一一~一○七七),字尧夫。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州),早年随父移居共城(今河南辉县)苏门山下,筑室苏门山百源上读书,学者称百源先生。与周敦颐、程颐、程颢齐名,以治《易》、先天象数之学着称。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定居洛阳,以教授生徒爲生。嘉祐七年(一○六二),西京留守王拱辰就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五代节度使安审琦宅故基建屋三十间,爲雍新居,名安乐窝,因自号安乐先生。仁宗嘉祐及神宗熙宁初,曾两度被荐举,均称疾不赴。富弼、司马光、吕公着等退居洛阳时,恒相从游。熙宁十年卒,年六十七。哲宗元祐中赐謚康节。有《伊川击壤集》二十卷。《宋史》卷四二七有传。 邵雍诗,以张蓉镜,邵渊耀跋明初刻《伊川击壤集》爲底本。校以一九七五年江西星子县宋墓出土之《邵尧夫先生诗全集》九卷(简称宋本)、蔡弼重编《重刊邵尧夫击壤集》六卷(简称蔡本),及元刻本(简称元本)、明隆庆元年黄吉甫刻本(简称黄本)、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底本编末之集外诗与新辑得之集外诗合编爲第二十一卷。
《道装吟》是宋代哲学家邵雍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如知道只在人心,
造化功夫自可寻。
若说衣巾便为道,
尧夫何者敢披襟。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邵雍对道德和修身的理解。邵雍认为真正的道德修养源于个人内心的修炼,而非外在的衣冠束带。他认为,只有了解到道德的真谛,人们才能够自己去寻求修身养性的方法。诗中提到了尧夫,暗示了尧舜时代的贤人,他们敢于展示自己的品德,因为他们已经达到了道德的高度。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对道德和修身的思考,传达了邵雍对于真正道德修养的看法。邵雍强调道德修养在个人内心的追求,而不是仅仅依赖外在的形式和仪式。他认为道德的实质是内心的修炼和自我提升,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追求,才能真正理解道德的含义。
诗中的比喻也很有意味。邵雍用衣巾来象征外在的装饰和形式,暗示着衣巾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他提到尧夫,是为了对比那些真正拥有道德修养的人,他们不仅敢于披露自己的内心世界,还以此为荣。邵雍通过这种比较,表达了对那些只追求外在形式而不注重内心修养的人的批评。
这首诗词鼓励人们在追求道德修养时,要注重内心的真诚和自我反省。它提醒人们不要仅仅追求外在的形式和仪式,而是要真正理解道德的本质,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追求和实践。
楼迥星河转,宵残鼓角催。重门和月锁,寒梦绕花回。
百忧常与事俱来,莫把胸中荆棘栽。但只熙熙闲过日,人间无处不春台。
老色日上面,欢情日去心。今既不如昔,后当不如今。今犹未甚衰,每事力可任。花时仍爱出,酒后尚能吟。但恐如此兴,亦随日销沉。东城春欲老,勉强一来寻。
诵君盈轴三山咏,唤起前回二纪游。老我无因重一到,时将佳句洗昏眸。
赣江当日血成川,谁肯身驰不测渊。尺檄约降诸峒静,单车禽畔一城全。带刀俗染惟新化,横槊诗刊第几编。想与元龙谈世事,亦怜疏拙老林泉。
原思非病贫何患,回也虽贫乐有加。岁晚与谁同此味,梅花深处是君家。